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名家 > 辛绍民作品 书画名家辛绍民 辛绍民代表作【欣赏 价格 图片 鉴定】

辛绍民作品 书画名家辛绍民 辛绍民代表作【欣赏 价格 图片 鉴定】

更新时间:2022-05-12 文章来源:集雅斋 文章作者:集雅斋 点击次数:1166

21世纪伊始,辛绍民就将他的艺术视角从中原移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希冀在那些民风尚存之地寻找新的创作灵感。他没有选择藏区,也没有选择新疆,他没有走进大凉山,也没有走进苗寨,他有自己的思考,而是将自己的足迹踏进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

辛绍民:山东青岛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首届人物画精英班画家;文化部徐悲鸿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国画院国画部主任。 

获奖历程

1989年深造于中央美院国画系;

1994年春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2001年《天堂》获21世纪澳大利亚中国画展优秀奖;

2002年《孔雀女》获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大展优秀奖;

2003年《香溢雨林》入选第十七次全国新人新作展;

2003年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

《春华秋实》获“海潮杯”全国中国画大展优秀奖;

《情系雨林》入选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和第十届全国美展山东预选作品展铜奖;

2004年《初春》获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优秀奖;

获中宣部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全国性文艺类突出贡献奖和青岛市委;

市政府“文艺精品创作突出贡献个人”奖;

《踏春》入选第二届全国人物画作品展;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

2005年《早春》获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全国中国画提名展铜奖;《傣亚之春》入选第二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序列展暨第十六届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代表大会美术特展;

2006年《花腰少女》入选第六届全国工笔画大展;

2007年《春到傣家》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协会员精品展;

《花腰卜肖》入选纪念黄道周全国中国画展提名展,《走过雨林》入选“草原情”全国中国画展;

《滇国遗韵》等十幅作品参加由中国美术馆及国家画院主办的首届人物画精英班刘大为工作室“瀚风”中国人物画14人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2008年《锡伯族姑娘》入选“盛世和谐,情系奥运”全国少数民族风情工笔画提名展;

2009年《花腰女儿红》获建国60周年第五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荣获优秀奖(最高奖)。

自新世纪以来,他先后创作的《孔雀女》(2002)、《香溢雨林》《春华秋实》《情系雨林》(2003)、《初春》(2004)、《踏春》《早春》(2005)、《花腰少女》(2006)、《滇国遗韵》(2007)、《春之声》(2008)、《花腰女红》(2009)等一系列作品,不仅多次入选全国性的各类美展,还屡屡获奖,辛绍民已成为新世纪以来最有创作活力的一位青年工笔画家,他的名字也和那些淳朴清秀、楚楚动人的花腰傣女形象联系在一起,受到画界与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与赞赏。

——辛绍民人物画的艺术品格

文 / 贾德江

当风华正茂的辛绍民来到景致如画的傣乡时,他遽然间被那里风和日丽、四季如春的旖旎风光所吸引,被那里孔雀般美丽的傣女善良、温柔而醇厚的民俗风情所感染,那里的景美,人更美,傣女和她们的生活情状使他深心触动,感到一种由衷的欣喜,他发现了一片好像从来就属于自己的“领地”。

尤其是生活在自然怀抱里的花腰傣妇女的劳作与自足、欢乐与安祥、沉静与质朴更使他魂牵梦萦、如醉如痴。他满怀激情地画了一批洋溢着灵感的写生,记录着她们的音容笑貌,捕捉她们在平凡生活中的动人瞬间,归来后他开始了花腰傣女子系列的创作。

面对傣女的善和美、傣乡的丽和魅,辛绍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工笔设色的绘画语言。虽然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在这一时期已呈繁盛的局面,但他仍然充满自信,相信自己在这一语体的革新图变中,借傣乡傣女为载体,探索出异于古人也不同于今人而富有自己图式个性、笔墨个性的新面目来。

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和手上的功底,给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辛绍民这一代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对于视觉、感受真实性的强调,必然会因为审美客体的独特性而改变自己的构思经验和语言手段。辛绍民偏向于直感人生,情感强烈而单纯。他已摆脱了“主题先行论”的束缚,不在揭示主题思想的深刻性上用心,而是重视艺术对生活的直接感知与创造性的提纯,以真情实感去把握多姿多彩的所见、所感、所想。他一直把再现花腰傣女的“自然”情态和再现“自然”的写实手法,作为自己最高的艺术追求。


他对“自然”的理解是天真自然,既不是不加筛选的“自然”,也不是矫揉造作的“自然”,而是在貌似“自然”的背后,有他对艺术的偏爱、理解,有他对原生态自然现象极其精心的加工和编织。他的作品的全部艺术魅力来自于闪现在对象的表情、神态、动作、服饰上的那种纯真、质朴、和谐的唯美主义,那种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满树繁华、藤蔓交错、野卉飘香的自然美感,以及那种在装饰工笔画语言中所挖掘的平凡生活的诗意,突出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人文精神。

他画的傣女,固然存在着对花腰傣风情猎奇的成分,但这种猎奇又很快地转换为人物之间及人物动作的生活性描述,以追求人物与环境渲染的审美伟力,作品基调也因而显得平实、淡定和沉着,画面也由此透露出自然而然的隽永意味。

在构图上,他总是把人物推置中景、近景,让景物截裁四边,形成饱满、交错、重叠的视觉张力,而不是传统的主体形象完整和空白背景;在造型上,他笔下的傣女体态丰盈、形象生动、变化多姿,尤其对俊俏秀丽的傣族少女面孔的刻画,深入细腻,神采灿然,试图把更为真实而严谨的形象呈现在画面上;

在用笔上,他恢复了“骨法用笔”的传统,不是削弱线而是强化线,线的提炼组合更加概括而富有个性,细劲有力的线条,回归了造型的需要,既是物象的轮廓线,又具有书法意味的独立审美价值,极具表现力和韵味;

在用色上,他以双勾填彩法为主,是介于重彩与淡彩之间的轻渲漫染,丽而求雅,血肉丰满,虽然以线造型,但更多地参以染法,深入而细微地表现局部的结构、肌肉以及解剖关系,形成一定的体量感。


应该说,他塑造的花腰傣女已成为当代工笔人物画表现少数民族的一种新样式,其意境构成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段不光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也具有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开拓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