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字画问答 > 解惑丨“扬州八怪”都是谁呢?他们究竟“怪”在何处?

解惑丨“扬州八怪”都是谁呢?他们究竟“怪”在何处?

更新时间:2022-09-07 文章来源:集雅斋 文章作者:集雅斋 点击次数:1477

“扬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画家,说法不尽一致。有人说是八个,有人说不止八个;有人说这八个,有人说另外八个。

据各种著述记载,计有十五人之多。因清末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是记载“八怪”较早而又最全的,所以一般人还是以李玉棻所提出的八人为准。

即:李鱓、金农、郑燮、李方膺、高翔、黄慎、汪士慎、罗聘。至于有人提到的其它画家,如阮元、华岩、闵贞、高凤翰、李勉、陈撰、边寿民、杨法等,因画风接近,也可并入。因“八”字可看作数词,也可看做约数。

八怪本身经历坎坷,他们有着不平之气和对贫民阶层深深的同情;他们对丑恶的人和事加以抨击,或著于诗文、或表诸书画。

但这类事在中国历史上虽不多见,但也不少见,因此不足为奇。

郑燮《晴竹图》局部

有人认为他们的行为怪。

但他们的日常行为都没有超出当时礼教的范围,他们正常的和官员名士交流,参加诗文酒会,也没像晋代文人那样放纵、装痴作怪、哭笑无常。

所以,从他们的生活行为中来认定他们的“怪”也是没有道理的。

金农《达摩图》局部

那么就只有到他们的作品中来加以研究了。

以破笔泼墨作画的李鱓

李鱓,以破笔泼墨作画,风格奇绝,喜欢在画上作长文题跋,字迹参差错落,使画面十分丰富。

李鱓《土墙蝶花图》局部

李鱓,扬州八怪中最早成名者,也是扬州八怪中唯一曾供职于康熙身边的画家。因倾心于写意画派而与宫廷画风格格不入,二年不到便被免职。

此后他的画法一反文人画的纤弱妩媚,进而趋向粗笔写意,并取法林良、徐谓、朱耷,落笔劲健,纵横驰骋,不拘绳墨而有气势,有时使用重色或彩墨结合,颇得天趣。

早年画风工细严谨,颇有法度。中年画风始变,转入粗笔写意,挥洒泼辣,气势充沛。后受石涛影响,遂以破笔泼墨作画,风格为之大变,形成自己任意挥洒、“水墨融成奇趣”的独特风格。

如《柳阴双鸭》,用笔酣畅淋漓,造型整体夸张,布局大气简洁。以双钩纵笔勾出柳干,双鸭雌雄相呼,共沐春光。柳树用浓墨点苔,白粉点花,江湖之思,跃然纸素之间。

又如《梅兰竹图》,用墨浓淡相宜,多以双钩纵笔勾出梅之枝干,浓墨点苔,圆笔写花,极富情趣。幽兰以浓墨写出,似有临风飘逸之姿。画面繁杂却有序不乱,构图大气豪放,笔势劲健自由,情趣天成。

此外,他还善于在画上作长文题跋,字迹参差错落,变化丰富,其书法古朴,具颜、柳筋骨。喜在画幅上长题满跋,参差错落,写满画面,于质实中见空灵,画面气韵益加酣畅。

扬州八怪之首金农

五十岁后始作画,尤擅墨梅。他的画造型奇古、拙朴,布局考究,构思别出新意。独创一种隶书体,自谓“漆书”,笔画横粗竖细,撇飘逸而捺厚重,字体多呈长方形,头重脚轻,极为好看。

金农的画在古朴中渗透着一丝生机,沉稳中透漏着一股洒脱,不注重外在形式,重在内部的抒情达意,这又与他的书风极为相似。

就像金农的《梅花图》,圈花和枝干部分大多使用淡墨,使用浓墨来点缀青苔,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苔点与用淡墨勾勒的枝干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层次。在花枝交错部位的笔墨处理与细节部分的刻画,无不显示着金农独特的绘画笔墨语言。

他的书法和绘画一样,以古朴浑厚见胜,融汉隶和魏楷于一体,独创了被称为“漆书”的新书体。用笔方扁墨浓似漆,雅拙为趣,金石气为其内涵,笔画之间一放一收极富力道,字形长扁适度一派天真烂漫。

如《漆书鹤赋四屏》,是金农难得一见的书法巨制,此作墨色淳古,行笔一反常态,横画加重,竖画写轻,一如刷字,行笔的涩势极为明显。在个别字的最后一笔上,金农有意将笔画拉长,气势澹宕,也加强了通篇作品的节奏感。

这种新奇的笔墨效果,无疑是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能够吸引观众的目光,在字与字之间探求品味,体会到一种难以言喻的视觉享受。

郑燮如乱石铺街的六分半书

郑燮的一生充满传奇,既是“难得糊涂”的七品县令。他不拘一格地将当时流行的隶体“汉八分”融入楷、行、草多种书体,独创出了自己的“板桥体”,自称“六分半书”。

郑燮的六分半书,风格朴实自然,看似笨拙,又古朴苍劲空灵,看了让人耳目一新,精神肃然。

他打破了各种书体之间的界限,将文字的点画和结构分析出后整合,把篆、隶、草、行、楷各种字体的优点溶一炉,通篇大小、方圆、浓淡、斜正、疏密错落穿插,犹如“乱石当道”,节奏性极强,给人一种灵动跳跃,跌宕有序的感受。

郑板桥的书法创作不依前世旧法,但多看几幅他的书法就能感觉到,他的风格一以贯之,十分自然。 比如他的小楷,居然在方寸之间,也能整成乱石铺街的样子。你可能认为他写得精妙,也可能认为他写得不好。可不管怎样,看上去就是写得潇潇洒洒的。

如《难得糊涂》,无论用笔还是结体,都显得比较怪异,墨色厚拙,笔行不畅,并不是书法的传统俊美形态,但就是极受推崇。

又如《七言联》,晚年精品,笔底尽是苍厚气象,与中年潇洒多变的书风略有不同,当于雄劲苍辣处赏其气度,若以风韵求之,则误矣。散淡中见洒脱,用笔老道,散发着清新浓郁的乡情。


李方膺《墨梅图》

知我者梅也的李方膺

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不拘绳墨,以瘦硬见称。

李方膺在八怪中的成就不亚于郑板桥和金冬心。一生最爱梅花,画梅花直至生命尽头,在他的传世作品中,将近一半是梅花题材,所画的梅花用笔苍劲老辣,构图简练疏朗,挥毫纵横,水墨淋漓。

李方膺《故园秋色》局部

如《故园秋色》,用笔老辣,墨色多变,运笔有力,落笔准确,从浓到淡展示出墨分五色的隽永雅致。菊花用淡墨描绘,墨色淡而不暗勾勒出花形,花瓣没有填染颜色,让朵朵菊花尽显光彩,仿佛在阳光下顽强生长。

又如《墨梅图》,枝干挺秀,倾斜多姿之韵。构图简练,以水墨染枝干,淡墨勾勒出花瓣,浓墨点蕊,虽寥寥数枝,而疏影暗香已极尽其致,浓淡相宜的墨色与造型苍劲相映成辉,古趣盎然。

用狂草笔法作画的黄慎

笔姿荒率,设色大胆,以狂草笔法入画,变为粗笔写意,行笔“挥洒迅疾如风”气象雄伟。点画如风卷落叶,并打破书画的界限,将画竹画兰之法融入书法之中。

黄慎将草书融入笔下的人物,虽然受到形象的限制,但是无论对象坐立行止还是俯仰转侧,喜怒哀乐还是庄严诙谐,无不形体准确,神情生动,巧合人物的身份和内在感情。有时即使寥寥几笔,也极为准确生动。

黄慎《美人图》局部

如《美人图》,人物比例准确,墨色浓淡相宜,衣纹用笔迅疾狂放、线条顿挫,用笔大胆泼辣,有扑朔迷离中见神韵之感,充分展示了黄慎高超的笔墨技巧和以草书入画的绘画特色。

人物虽无娇艳之色,但却另有一种素静、典雅的清韵,这种不重形而重意态气质的描绘,正是黄慎人物画的一个特点。

黄慎《探珠图》局部

又如《探珠图》,以狂草线条作写意人物,造型生动。笔线纯熟酣畅,无论是降龙取珠的老者,或是体态婀娜的女仙,性格的刚柔,形体力度的对比,均表现得传神得体。大片水墨的渲染,显出云绕浪涌,更造就了奇险的气氛和勇猛的境界。

有人赞叹黄慎的作品笔墨流露出文人的书卷气,自由张扬,彰显个性。也有人贬低黄慎身上没有“士气”,不能入名雅之流。但不可否认的是黄慎是中国人物画乃至国画界能够如此集中、如此大量地用世俗题材表现下层劳动者的第一人

善作山水园林小景的高翔

终身布衣。善画山水花卉。其山水取法弘仁和石涛,所画园林小景多从写生中来,秀雅苍润,自成格局。

高翔擅山水花卉,在他笔下山水花卉成了寄禅情托禅思之所在。他的画风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单纯山水花卉;二是在描写中有禅景出现的图形。

单纯山水花卉通常为写生,有弘仁、石涛笔意。萧疏简洁,空旷幽深,山石多用线条表现水墨稍加渲染,简淡清秀,规整中见狂放。

如《山水图卷》,将写实与抒情相结合,运用疏淡的笔墨描绘出一个充满了生活情趣的“桃花源”。画法上继承了黄公望、倪瓒的传统,但又融会贯通,自成一格。山石均以“披麻皴”画出,略作苔点,几乎不用渲染,笔法简括疏秀,墨色淡雅,写出了山水的空灵之感。树木大多双钩枝干,树叶或圈或点,墨色清润,表现出江南草木润泽的特征。

而狂放之笔意,不仅是石涛的启迪,更是其超脱尘世进入禅境后心灵自由的生动表现,是高翔用直白的方式对内心向往禅境的图式建构。

黄慎《弹指阁图》局部

如《弹指阁图》,画中的场景“弹指阁”是高翔的一处书斋。院中老树树叶线勾墨点浓淡互衬,右边“弹指阁”在芭蕉、竹林的掩映下,更见幽雅之韵。

人物虽寥寥数笔,却栩栩如生,给人一种超然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行笔错落有致,淡墨勾润,浓墨点视,清疏中流露出一股秀逸的气息。

目盲心不盲的汪士慎

工花卉,随意点笔,清妙多姿、擅画梅。所作梅花以密蕊繁枝见称,清淡秀雅。67岁时双目失明但仍能挥写大字,署款心观。

在扬州诸家中,汪士慎是画格极高的一个。不但把梅人格化,而且还将梅自身化,自创画梅之法。

以挥写为主,极少皴擦,水墨交映,笔意幽秀,气清而神腴,墨淡而趣逸。或疏影横斜,或老干硬枝,或铁骨铮铮。无论在行枝、布干、点萼、生花,还是主从、疏密、虚实等方面,自有章法。

所作以密蕊繁枝见称,又有清淡秀雅、瘦劲姿媚的“铁骨冰心”之誉。他留世的梅花作品,其枝、花并不太繁,而以疏朗清瘦见长,给人一种疏影潇洒、冷香四溢的感觉。

汪士慎《墨梅图》局部

如《墨梅图》,以淡墨写之,几枝横干从右向左延伸,再自下而上舒展挑起,使枝干之态丰满而有变化。再观其用细笔所勾写的梅花,淡影疏疏、暗香浮动,多有摄人处。

此外,汪士慎的隶书一如其画梅,与世人浮夸之风决裂,荡尽前人矫揉造作之态,清淡纯雅,力追汉古。用笔纯以汉法,笔法沉稳遒劲。书写时藏锋逆入,中锋铺毫,结体整齐端庄,笔画方圆合宜,字形长方略取纵势。总体上受清代早期的隶书风尚影响明显,传统多于变化,属于端庄一派。

闻名于画鬼的罗聘

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又善画《鬼趣图》,用形形色色的丑恶鬼态,讽刺当时社会的丑态。

罗聘,字遯夫,号两峰,又号衣云、师莲老人等。25岁拜金农为师,金农死后入京卖画,并在此时创作出了大名鼎鼎的《鬼趣图》。

罗聘《鬼趣图》局部

这套作品共有八幅,前六幅画贪鬼、酒鬼、色鬼、凶残鬼、欺诈鬼和鬼奴才,第七幅则绘荒丘萧林,两具白骨私语,末幅则画众鬼在黄泉路上。罗聘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一个奇异怪谲的鬼怪世界。

在似隐似现的烟雾中,大小胖瘦各不相同的“鬼”正在做着自己的事情,他们中有的在步行,有的则在交谈,甚至我们还能找到赏花饮酒的雅“鬼”。虽然他们虚无缥缈但神情动态却又如此真实地出现在了画中。

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鬼怪们到了罗聘的笔下倒像是和平常人没啥分别了似的,而这也正是罗聘画“鬼”的初衷——用看似虚假的“鬼怪”讽刺现实世界里的人与事。

结语:“扬州八怪”以“怪”名世,是因为他们打破了当时画坛的僵化风气,给中国绘画带来了新的生机。他们绘画作品数量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影响了一大批书画家,如后来的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