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名家 > 山水画作品(常潇山水画赏析)

山水画作品(常潇山水画赏析)

更新时间:2022-06-18 文章来源:集雅斋 文章作者:集雅斋 点击次数:1163

“眼中之山”到“胸中之山”,再到“手中之山”,常潇的作品塑造青绿山水画当代表现形态的同时,也实现了中国山水的本色回归;他用重新整合的绘画语言传递了当代青年画家的山水情怀,其画风既洋溢着清丽工整、温蕴俊秀之美,又透露出阳刚雄伟、博大雄浑之境。


常潇:山西运城人,2017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美术学博士学位,导师薛亮先生。中国国家画院在站博士后,导师林容生先生。山西大学硕士生导师,文化部中国文艺促进会博士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收藏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雄安丹青书画院特聘画家、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关村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三静书画院特聘书画家。


凡人皆能感受山川自然之美,作为画家,常潇的青绿山水,并非纯粹的自然之境,而是将“眼中之山”不断融为物我一体的“胸中之山”。从“眼中之山”到“胸中之山”,熔铸了他的思想、趣味,以及对自然、对艺术、对人生的解读。

闲暇时的常潇,经常在纸片上画草稿,看似不经意,实则用心推敲画面元素的布局,比如山的高低、远近、虚实等。其时,他全神贯注于对象之上,以虚静之心照物,心与物冥为一体,既是推敲画面构成形式,更是抒发“自我”内心情境。有了胸中之山的构思,画家“得之于心”并“应之于手”。

在题材上,常潇着力描绘湖山景色,高人隐士、山涧垂钓等阔远的景观。技法上力追传统,细致刻画山、石、树木。尤其是对山石的表现上,常潇将其符号化、意象化、装饰化。这种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图式同时带有“抽象美”和“具象美”的因素。

常潇一方面在“笔道”中“模拟”自然中物像的大致轮廓,另一方面“笔法”中饱含着自身独立“抽象美”属性。乍一看常潇的绘画,对于山石表现,看似具有“一致性”,但仔细观察确有精到之处。画家努力追求线与线之间的和谐,如线的虚实、疏密。


在用色上,为了增强画面色墨晕染的效果,赋予作品深远的意境,常潇对色彩的透视、位置用心布置。他也巧妙利用水墨易洇的优点,尽量降低色彩的纯度和明度,采用花青、赭石、头绿多遍罩染,使画面获得厚实并通透、坚实且明快的视觉效果,画面尽现温蕴俊秀之美。

常潇的作品流露出一种超越俗世的清雅与幽微,构图饱满。画中的一山一石、一树一草、一涧一溪等每个细节都耐人品味。幽幽远山,山石树木,慑人心魄,让人如临仙境,产生无限向往。“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画家虽居于小小的画室之内,但是却在方寸宣纸间,以笔墨变为“卧游”之具览山水胜迹。

有的作品描绘临秋登高远望之景。画面上群山耸立,江河浩淼,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茅居村舍,行船渔者等,刻画精细,意态生动。画面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渔舟游船,荡漾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对于树布置和刻画,有主有次,相互映衬;树之干、枝、叶表现技法各异,表现出“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之意境。丛林掩映之间,碧波江水之上,或有流水觅知音,或有品茶会知己,趣味盎然,让人浮想联翩。


常潇之山水秉承了传统山水的绘画精神,强调精神之乐,着意于立足日常生活之中创造一种纯粹、唯美的绘画境界。这“闲逸、清静”的理想世界荡涤了功利名誉的纠缠,净化了生烦死畏的捆绑,为快节奏、机械化的城市生活提供了心灵的休憩和精神的滋养,见证了现代自由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