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字画问答 > 什么是行书?如何学习行书?

什么是行书?如何学习行书?

更新时间:2021-12-18 文章来源:集雅斋 文章作者:集雅斋 点击次数:2326

行书是一种书法的书体,按照现在我们对书法的分类来看,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五种书体,行书是其中的一种。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在书写速度上来看,行书要比楷书快一些,却比草书慢一些;在字形区别上来看,行书要比楷书潦草一些,但要比草书工整一些。现如今,行书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最为常用的一种书体,因此,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

杨科云书法作品行书《终南山》

行书的特征

点画特征:行书在点画上主要表现为飘逸、灵动,许多点画在写法上并不要求要逆锋起笔,而是直接切入后行笔,而收笔时略有回锋。

用笔特点:行书在书写时的主要笔法除了继承了楷书的提按顿挫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笔法,就是切笔入笔,使得点点画形成了“尖”的形状;另外,行书的两个点画之间大都有牵丝,有些牵丝是直接的、明显的,也有些是由笔势产生的一种连接关系,实际上并不出现在字形当中。

风格特点:总体上来说,行书的风格是行云流水,洒落飘逸,这是一般针对王羲之行书风格而言的,但也有些人的行书继承了碑版书法,达到了碑帖融合的书写方法,虽然叫做行书,但这种行书的风格则显得雄浑沉穆。不论是哪种行书,都表达了书写者书写时的心境、技法等综合水平。

帅文华书法作品《卜算子·咏梅》

行书的起源

据张怀瓘《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意思是行书产生于后汉时期,而行书的创造者是刘德升,它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形成的目的就是便于人们提升书写速度,又容易辨认。

行书的出现与以前的八分书基本同时,所谓八分书,也是隶书的一种,它是带有蚕头雁尾的一种书体,据记载说是割程邈隶字的八分取二分,割李斯的小篆二分取八分,故名八分。行书也是从当时的隶书中蜕变而出的,因此,当时的行书也保留了一些隶书的写法,只不过强化了字形的变化和书写速度。

杨广馨书法作品《淮上渔者》

如何学习行书?

读帖是学习行书的第一步。不管是哪种风格的行书,都不要急着去写,而是要先读帖。读帖时要注意几个重点问题:一是了解该字帖的创作背景,去了解作者书写时的环境等,有利于贴近他的风格,进而有利于下一步的学习。二是观察字形特点。行书不同于楷书,字形要求并不是那么严格和完整,其中有大有小,有正有斜,掌握为什么要这么去写。三是观察点画的写法。可以用空手进行描摹,走完一个点画甚至一个字形,更有利于后面的实战书写。

第二步是仔细临摹。有条件的话,把仔细临摹化成两个步骤,即描红和对照。因为刚开始学习行书时,对字形无法做到自如灵活,通过描红练习,可以固化字形。对照临摹就是照着字帖临摹,尽量做到“像”。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是为了掌握行书的用笔规律和字形特点。一般来说,书法中的用笔都是从“像”中而来,如果连像都不像,人家的笔法怎么能学到手?

第三步是用行书的特点去学习。行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飘逸,但这种特点却又来自于它的自身规律:收放、疏密、大小等。因此在书写行书时,该放的就要放,该收的就要收,不能像楷书那样严肃沉穆。一个字中,如果有放的笔画尽可能的放着写,体现出行书的主要特点就行,但不能每个字都去放,也有收,只有收放合理才是关键。疏密、大小都是同样的道理。

方放四条屏书法《兰亭序》

行书的代表作品

自行书诞生以来,历史公认的行书代表作品主要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水平最高的一件作品,后来也有唐人所集的《大唐圣教序》,也被视作是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兰亭集序》被认为是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视为天下第二行书,因为这件作品中除了颜氏过硬的书法功底外,还参杂了他当时书写时的极度情绪,二者共同形成了书法作品的完美气质。苏东坡的《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是苏氏被贬后所作的一件书法作品,情绪与内容极度融合,堪称完美。

当然,后来还有很多书法家的行书作品也被后世所临摹学习,如赵子昂的《嵇叔夜与山巨源绝交书》,《前后赤壁赋》,《洛神赋》,《归田赋》,《秋声赋》,《归去来兮》两种等;明代书法家王铎的行书作品《拟山园帖》、《中香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