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米芾:唐太宗打压王献之书法,抬高王羲之?原因有这些

米芾:唐太宗打压王献之书法,抬高王羲之?原因有这些

更新时间:2021-09-23 文章来源:集雅斋 文章作者:集雅斋 点击次数:1380

王羲之一家数子均谙书法,唯独王献之最具秉赋,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从而也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

书法史料中有一个记载,挺有意思,是北宋时期的书画家米芾的说法:

因为王献之书法曾一度超过了他父亲王羲之的书法,很多人都学习王献之,对于唐太宗李世民也不例外,但由于李世民怎么也把王献之书法学不到位,就干脆利用自己的权位来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吧,怎么做呢?人家毕竟是皇帝,还是很有办法的,你们大家都学王献之书法,我让你们学不成,干脆我把王羲之书法提拔出来,大家一起学,在同一个水平上看谁能学好,为了让王羲之书法“重出江湖”,他还专门为王羲之书法写了一个《晋书王羲之传论》,认为王羲之书法是“尽善尽美”的。

对于米芾的这个说法我们不知道是真是假,但王献之书法曾一度超过了王羲之书法,这是事实。而历史上还有一个位皇上因为对王羲之书法持不同看法而进行打压,但因当时东晋以后,谢王二个家族势力过于庞大,而未实现,这个人就是梁武帝萧衍。

这两们帝王为什么要贬低王献之书法?这还是有一定原因的。

王献之自幼跟着父亲学习书法,但他的书法成就却是非常突出的。记得也有史料记载,王献之在学习父亲的书法后,认为王羲之的书法过于死板,缺乏书法的意味和创新之处,于是就大胆求变,成为“一笔书”大草的初创者。

历史上,王献之的确是一位很有争议的书家,他的争议并不是因为他的书法水准问题,而是他在书法创新的求变方面,大多数人并不接受和认可。尤其是一些帝王位对此颇有看法。

在南朝初期,王献之书法的影响力超过了王羲之,而梁武帝登台后,他重新对王献之等人的书法进行了评价后,他的书法地位也就随之下降,其实原因就是王献之在书法上并没有坚守传统。但这样的评价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影响,这是因为这个时候王家的势力依然存在。直到唐朝李世民时期的评价,才让王献之书法下降到了低谷。

当然,李世民的用词也颇为严厉,他在《晋书王羲之传论》中一方面推举王羲之书法,另一方面打压、贬低王献之书法,他这样说到王献之书法:“隆冬之枯树,严家之饿隶”。这是多么严厉的批评,认为王献之书法简直是一文不值,像是冬天的枯树连片树叶也没有,像一个饿着肚子的奴隶一样,还让主人严加看管,这是何等的凄惨啊。

但是,历史总是漫长的,检验一个人在历史中的成就并不是在于一朝一代。就王献之的书法成就而言,并不是哪个帝王或哪个人的评价就能确定的。恰恰相反,王献之的书法贡献却在于,他打破了汉、魏、晋以来书法只注重某个点画、或象、势、法等方面的约束,而王献之则建立了书法意蕴的书写规则或是标新立意的关键式人物。

虞龢在《论书表》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谢安问子敬:‘君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子敬答曰:‘世人哪得知。’”从这段话中就可以看出,王献之非常坚信他的创新意识,而且认为,父辈们所恪守的“工巧、精熟”并不是他所追求的目标。现在看来,王献之的“自信”是没有错的。

想到当代书法上很多人都在追求创新,他们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在表达着自己对书法的理解,这是应当提倡的,如果联系王献之当年的求变思想,也不能说是有不对的地方。但是,当年的王献之在求变时,并没有过分地传递出他的求变思想,而是在继承关人书法以后,提出了书法上需要有意蕴的观点,并且为后来的大草的发展奠定了好的基础。而如今的一些乱书、吼书、脏书等,不知所传为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