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古人是怎样评判书法的?有哪些标准?不得不服米芾的悟性

古人是怎样评判书法的?有哪些标准?不得不服米芾的悟性

更新时间:2021-06-04 文章来源:集雅斋 文章作者:集雅斋 点击次数:1767

书法是一代代传承而来的,但也在书法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建立了它的一系列评判标准,只要有了这些标准,才能为人们欣赏和学习书法建立起了好的秩序。古人对书法的评判标准有哪些?今天我们以北宋书法家米芾为例,说明书法评判标准,而这个标准则是以书法的笔法为核心的,直到今天,它仍对于我们学习和欣赏书法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米芾曾在《海岳名言》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世人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作圆笔头如蒸饼,大可鄙笑。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说是当时人们在写大字作品时,因为执笔时用力太大,这样的效果就是写出来的字没有筋骨,没有神气,这是人们对写字效果的一种错误看法,认为用力大了,字就会有力量。

而米芾则认为,越是用力执笔,越是没有筋骨神气。他在这里提出了“锋势备全”的概念,他认为,只有锋势备全,才能写出字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主旨就是自然、率真,当然,自然率真一直是米芾书法的核心问题。在米芾以前,人们没有提出过“锋势备全”的概念,这是米芾的创造性看法。说到锋势,我们也就自然想到了“笔势”,笔势是指笔画的趋势走向以及它产生出来的质感,而“锋势”是在笔势的基础上向前延伸了一步,可以说是精确到了笔毫这一层面上。

我们知道,毛笔的笔头蘸上墨即可写字,人们普遍都会关注笔头在力量、角度、墨色的支撑下,写出来的点画感受,很少有人去注意笔毫这个层面上的作用力,而米芾就把笔锋这一细致性问题作为思考和实践对象,使得笔法的表现力推进至更加微妙的地步,可以感受到笔画所呈现的形态、趋向以及趣味。人们常说“唐尚法、宋尚意”,由于锋势的产生,使人们认识书法中的趣味则走向了深入,也由此推动了人们对书法意趣的关注和发展。

米芾是一个极度热爱书法的人,据说他曾收集、购买了一些王羲之书法的真迹,而且他并不把这些真迹拿出来示人,而是偷偷地自己浏览学习,甚至藏起来,在没人的时候拿出来欣赏。但米芾毕竟不是一般人,他拿到王羲之书法的真迹后,并不是为了炫耀,不是为了收藏,而是拿来仔细观察王羲之书法的笔势与锋势问题,如他说“(王羲之书法)锋势郁勃,挥霍浓淡,如云烟变怪多态。”可见他对锋势的看法是来自于对王羲之书法的学习之后。

米芾在书法上是很有建树的,不仅有理论建树,而且还独创一体,米芾书法的主要风格就是追求自然率真,达到“意足”的境界之上。那么,米芾是从哪些方面来实现他自己的想法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执笔的要求。他在《自叙帖》说“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这句话当中谈到了写字时执笔不能太紧、用力太大的问题,而且还由此说明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振迅”、“天真”、“意外”的艺术效果,相反,如果是执笔太紧,用力太大,就不会产出上述书法效果。

二是对用笔故意藏锋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认为藏锋就如蒸饼一样,“笔笔如蒸饼”,“丑怪难状”是极不可取的,当然,米芾也不认为笔笔都要出锋才是最好的,这样做也不可取,我们从米芾对古人书法的观点中可以感受到,他所倡导的用笔之法,其根本目的是要达到自然的效果,全部是藏锋不可,笔笔露锋也不可,一切都要围绕着“自然”而然。

三是在字形结构上的要求要做到差异化。米芾曾经用了一个字举例说明写字时不能雷同。他说“‘三’字三画异,故作异。重轻不同,出于天真,自然异。意思是说,这个“三”字,本来是有三个不同的笔画,所以在书写时就要写成不同的三个姿态,包括用笔的轻重等,把三个横画按照它们各自的特点写出来,才有达到自然之感。

四是章法要合理,不能故意安排,要本着所写内容中的字的大小、笔画多少自然安排,这才是最为精妙的做法。他用了“太一之殿”来举例,“‘太一之殿’作四窠分,岂可将‘一’字肥满一窠,以对‘殿’字乎!盖自有相称,大小不展促也。”每个字的笔画多少“自有相称”,不要做到整齐划一,这样就失去了自然天真的艺术性感受了。如果把四个字等分下来,最后一个字在窠中必定是一个黑块了,何来自然?

米芾学习书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米芾是宋末的大书法家和画家,他一生多次应试,却又屡屡未中,后来随母进宫侍奉皇后,在皇后身边呆久了,被赐县尉,也就是比县长官位小,相当于一个县的公安局长,维持县辖的社会治安,由于米芾在书画方面的卓越成就,到了晚年才被召进宫,专门从事宫廷中的书画鉴赏和整理工作,任书画博士。

米芾虽然做官未成,至少没有做过大官,但他在书法、绘画、收藏、鉴赏、诗词等方面却有着很大的贡献,他的一些书法思想影响着后世对书法、绘画的学习。米芾学习书法是从七、八岁开始的,一生都是与书法绘画为伴,他的书法成就得益于后天的不懈努力,他的身上始终对书法有一种狂热之情,"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米芾的学书之路究竟从哪里开始的?也就是说他学习书法从什么书体开始学起的?又是怎么进行转变的?会给我们在学习书法中带来什么启示呢?

米芾也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自叙帖》中记述到:"余初学颜,七八岁也,字到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摹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季(展)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锺方而师师宜官,《刘宽碑》是也。"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到米芾学习书法的大致轨迹,简单地说,就是米芾学习书法是从颜真卿的楷书开始学起的,后来又学习柳公权的《金刚经》,在学习了一个时期后,又发现柳公权的书法原来是学习欧阳询的,所以他又去追学欧阳询的楷书,又学了一段时间,又喜欢上了褚遂良的楷书,就这样一直向上追,追到了时间更久的魏晋书法,找到了书法的平淡简远之意。

上面是米芾在学习书法中的大致路径,但其中折射出了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学习书法从哪里开始?二是学习书法的目的是什么?米芾的这段记录,正好回答了我们在学习书法中的诸多疑惑。学习书法从哪里开始学起,这是初学者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有的人强调按照书法史的顺序来学,有的老师要求从楷书学起,这些都是没错的,但应当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学习书法应当从自己的最感兴趣的字体或字帖学起。书法在初学阶段本来就是很枯燥的一件事情,有的人刚开始学习时,总是不能得法,写不好,就会打击自信心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所在,在初学阶段就应当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书体进行学习临摹,这样会减弱写不好时带来的负面情绪。

学习书法的目的是什么?在通过对米芾的学书之路来看,书法本身不光是要把字写好看,更为重要的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会慢慢体会到书法给我们带来身心上的愉悦之情,而这种愉悦之情,是其他任何事情都无法替代的。米芾在学习书法中,一步一步地看到了书法中蕴藏着的美,使他达到如醉如痴的状态,"装颠索砚"、"米芾拜石"等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以及书画给他带来的精神愉悦之感,别人是无法体会的。从书法学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书法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可以愉悦人们的心情,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那么书法学到一定程度后,究竟是什么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好处呢?我们通过毛笔的书写,在宣纸上形成了运动轨迹,就好像一个人要完成现实中的一件事情一样,这里是排兵布阵,你就是运筹帷幄的将军;这里是繁花似锦,你就是设计者;这里是汹涌澎湃,你就是力挽狂澜的主人。书法就是这么奇妙!

说到底,我们从米芾学书的故事中,应当找到一个最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学习书法从哪里入手?细心的人不难发现,米芾学书虽然是从颜体开始,但他却没有一直沉浸在颜体的书法之中,而是一步一步发现了书法的真谛,那就是追寻古人,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取法乎上"。既然米芾用自己的亲身体会给我们找到了这个经验,那么在学习书法中,就应当从古人的书法中来学习,有人的学得米芾也是古人,苏东坡也是古人,学习他们的书法也没错,对,这话是对的,但理却不直。相对于米芾、苏东坡来说,比他们更古的人古人又是谁呢?有的人说是王羲之、王献之,这也对,但也不完全对,为什么呢?我们可以放眼中国书法史来看这个问题。

中国书法从甲骨文开始,接下来是大篆、小篆、隶书等,这个文字书法发展也是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米芾也认为,隶书的出现,使"古法亡矣",什么意思?言下之意就是大篆以前的书法是自然天真,有包含万物之象的意趣,这方面的意思,只有在掌握好书法的真正意义后才能明白,因此米芾的感想并不是随意而来的。它给我们的借鉴和参考意义在于,学习书法要"取法乎上",而不能只图其形,略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