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画展 > 国家博物馆之疏影暗香:纪念张书旂诞辰120周年艺术展(完整版)

国家博物馆之疏影暗香:纪念张书旂诞辰120周年艺术展(完整版)

更新时间:2021-05-14 文章来源:集雅斋 文章作者:集雅斋 点击次数:1990

新春到,似乎总需一缕墨香萦绕,这个节日才可以愈加地完整。

今天要给大家推介的是一期很有意境的国画作品:《疏影暗香》——纪念张书旂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专题艺术展,展览的地点依然是大家熟悉的国家博物馆,一起来看一下吧!

步入展馆,观者即会被精心且别致的布展所吸引。藏蓝色的布景墙极为巧妙地呼应了“疏影暗香”这一主题,而所有的画作便在这幽微的蓝色中展开了。

书旂其人

张书旂(1900-1957),原名世忠,字书旗,号南京晓庄,浙江浦江人。他是著名花鸟画家,旅美华人艺术家。其画风明丽典雅,别具一格,与徐悲鸿、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张书旂勤于写生,工于设色,巧妙地将西画的写实技法、色彩理论与中国花鸟画的独特韵味相融合,形成了简洁静雅、恬淡柔美的画面意境。

除了画家的身份,张书旂也是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他曾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以其特有的教育方式,培养了艾青等大批艺术人才,并与吴茀之、潘天寿、张振铎等人共同创办了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美术社团——白社。

1941年,张书旂作为文化交流使者远赴北美,宣传抗战,先后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举办筹赈画展,传播中国艺术,后定居旧金山。

张书旂一生致力于花鸟画的研究和创作,善于运用白色颜料,通过改变油墨的密度,来改变色调之间的变化。1930年,他更是以“白粉主义画家”著称于世,其作品参加了民国时期仅举办过三次的全国美术展览会,也曾分别被徐悲鸿、刘海粟携至巴黎、莫斯科等欧洲多个城市参加中国现代绘画展,至此蜚声中外。

张书旂得高剑父与吕凤子亲授,形成了色、粉与笔墨兼施的清新流丽的画风,出版有《书旂花鸟集》《张书旂画集》等。他曾说:“我心目中的画家,是古代大师的手和现代人的心。”

细看张书旂的画作,总有种“临窗幽月熏醉眠,一枕香卷云悠闲”的感觉,好像那些暗香飞花、云雀踶甍都描不尽素笺上的书轩雅致。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吕子凤曾赞其作品“画花似闻香,画鸟若欲语,技法卓越,当代无与抗衡者”;中国现代画家徐悲鸿称其“自得家法,其气雄健,其笔超脱,欲与古人争一席地,而蔚为当代代表作家之一”。

彼时彼岸

说起来,中国的很多传统文化在很早之前就引起了美国人的注意。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许多美国人会将中国的瓷器、器具、家具等收藏于家中,但是直到1838年,大多数的美国人才以最直接的方式欣赏到中国画。

也是在那一年,与中国有着贸易往来的费城商人内森·邓恩(Nathan Dunn)开设了向美国民众开放的中国博物馆,据估计,展览开设仅一年之久,就有超过了10万人参观了邓恩的藏品。这些来自遥远东方的器物包括自然历史标本、服饰、工具、家居用品和精美的国画作品,无一不给当地的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时间到了1941年,彼时张书旂在美国传播中国艺术、举办筹赈画展,再一次让美国人领略到中国悠久的历史遗迹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其场面与影响可谓是轰动一时。

归鸿

张书旂从五代时期花鸟画家徐熙、晚清民国画家任伯年、吴昌硕等大家的创作中汲取营养,以没骨画法为基准,巧妙地融合西方写生的优点和技法,形成了其独特的绘画风格。他将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蚕豆花、向日葵、棕榈等绘于画作中,展现出浓郁且清爽的生活气息。为了创作更为传神的花鸟作品,他每天清晨藏于秘处,窥视雀鸟之态,并将其最自然的动作、最本真的色彩一一还原于画中。

在观展过程中,笔者还听到这样一个伤感的故事,故事中所提到的画作即是这幅《归鸿》。《归鸿》完成于20世纪50年代,画中的一只落雁飞走了,而另外五只落雁则停留于岸边。很明显,这是张书旂在暗示自己非常想念潘天寿等他的朋友们。虽然身在国外,但祖国在他的心中一直占据着极为特殊的地位。

张书旂的儿子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说道:“我父亲非常地痛苦,因为在他去世之前再也看不到中国了,但他无时无刻不在牵念着祖国。这次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展览对父亲来说也是一种安慰。”

张书旂的作品名如其画,《杏花春雨江南》《归鸿》《暗香》《闲步》......画家的诗意不仅存于画中,雅致的作品名称亦是一首首点睛的诗句。画美、题美、节日里赏画的感觉更美。本次展览的更多作品我们将在以后的GM中为大家呈现,如果你也倍感意犹未尽的话,就和我们一同期待下一期的精彩吧。

时隔两周之久,本期继续给大家带来了《疏影暗香》——纪念张书旂诞辰一百二十周年艺术展的下篇。经过上篇的分享,我们看到了一个融于蓝色光影之间的鸟语花香,这个由人工打造的朦胧之境正如本次展览名称“疏影暗香”一般,散发着浪漫唯美意境。

此次在国博的展览,共展出了张书旂86件(套)精美作品、30余件手稿,充分展现了先生作为花鸟大家、美术教育家和中外文化交流使者的多样人生和艺术成就。

好了,话不多说,寻着影像资料,让我们继续沉浸在苔枝缀玉的花鸟世界中吧!

笔墨云烟

在中国画的范畴里,花鸟画具有很宽泛的概念,除了本意上的花卉、禽鸟之意外,还包括畜兽、虫鱼、蔬果、植物等等。据史书记载,早在三国时期便已出现不少具有独立形态的花鸟画作品。几经变迁之后,花鸟画终于在宋朝迎来了其发展史上的高峰,继而也有了我们所看到的灵动之作。

花鸟画名家张书旂的家乡浙江浦江素有“书画之乡”的美誉,书画人才辈出,自宋至今,历史上见诸文字记载的书画家就多达250余位。张书旂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张有烈是清朝贡生;父亲张道形是一位善诗文、懂医学的秀才;叔父张道垲能诗、能书、能画;堂弟张世简则是当代花鸟画家。浓郁的家庭文化艺术氛围使他受益良多,8岁时,便开始临摹叔父藏于家中的《芥子园画谱》,并熟背“书法六要、梅不离女”等画诀。

张书旂常漫步于花间林下、谷口溪畔,寓目着自然界中的风雨云雾、花鸟林草。那潇洒恣意、凝练传神的墨色,早已超脱平凡的世俗,极尽一场生命的华资。

水墨绘就的诗意画面充满了东方哲学,纵然点点墨色,依旧能从笔墨云烟中,赏出一个最绚烂的精神世界。

张书旂曾说:“要变,变则通,学画应多向古今优秀作品学习,集各家所长,像蜂采百花而酿蜜那样。花是人家的,蜜是自己的,有了自己的东西,才能有独树一帜的基础。”

张书旂是以花鸟画登上民国艺术舞台的,与同时代的许多画家相比,他对中国画的变革具有异乎寻常的使命感。张书旂从艺之初,曾追求过吴昌硕大写意之画风,后在反思中回溯到细致且具有生活气息的花鸟画中,这也使他成为了继任伯年之后最杰出的小写意花鸟画大师。

“白粉”技法

一点水色,溶绘于纸,属于东方的气韵便盛开在饱满的笔尖,一个时代的精神便在绵韧的宣纸中蔓延开来。张书旂生于乱世,认为描绘美是对抗丑恶的重要方式,在抗战爆发后,他坚持用纯美的花鸟画表达心迹,抒以和平。

中国花鸟画的魅力是独特的,其瑰丽的表现力不仅体现在色彩与布局上,更在于形神兼备的表现手法之中。张书旂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先重彩、后淡彩,用充实的笔触勾勒轮廓,谓之花鸟。

平凡的花鸟在张书旂的画中,已经不再是恬静的自然,而是成为他渲染平和与娴静的艺术载体。此时的花鸟画呈现出一种柔和之美,色彩虽然简单,却绘就了自然花鸟的无穷变化,犹如优美动听的故事,向人娓娓道来。

张书旂的画法取自清末画家任伯年,作画时喜用“白粉”,明丽典雅的画面颇具现代感。所谓“白粉”技法即是用干净的毛笔蘸取“白粉”调和色墨,可使画面呈现出朴素、淡雅之态。在张书旂的花鸟画中,几乎以粉代墨,不仅继承了前代画家用粉之所长,又增添了许多创造性的拓展。独树一帜的笔墨技法串联起勾、皴、点、染等笔法,绘制出一幅幅浓淡相宜的励心之作。

炼造人生

纵然国画早已深入国人的内心,但简单的黑与白始终掩盖不住自然的本色。这片独具韵味的鸟语花香,在墨韵诞生之前,就已经跃然于中国人的案头纸上,容纳着无数悠游的思绪与灵魂。

动荡的时局,缺乏稳定与安全感的生活,使得张书旂的作品在呈现苍郁沉静之余,又富有一丝哀叹与伤感。那万千禽羽也不过是此时此刻的纸与笔、墨与彩,而他对于花鸟画的热爱不仅蕴藏于非凡的技法之中,更在于他对生命精髓的精准捕捉。

张书旂一生在不同的时期,以迥异的形式履行着作为教育家的社会责任。1941年,他赴美宣传中国文化,并设立画室传授画艺。1957年,张书旂临终病危前,还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倾注于编绘《翎毛集》画谱,并希望通过此书以“供后学之一助”。这部《翎毛集》按照所咏对象分为翎毛类、瑞兽类、虫草、鱼蟹等,均为中国画中常见之题材。

浅浅的色渲染着深深的情,点滴的墨韵绽放着无声的美丽。略微泛黄的纸张上,伫立着一片心动入髓的精气神。笔法如修炼,爽净、实在的人生在极致的炼造中探寻着雍容,勾勒出“疏影暗香妙自然”之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