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画展 > 贾广健“荷生万象”花鸟小品展亮相《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

贾广健“荷生万象”花鸟小品展亮相《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

更新时间:2021-01-10 文章来源:集雅斋 文章作者:集雅斋 点击次数:1945

1月8日,由《中国美术报》社主办,贾广健艺术院协办,北京徐氏盛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为溪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荷生万象——贾广健花鸟小品展”在《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拉开帷幕。展览共展出了贾广健近年所作花鸟小品75幅,呈现了其对不平凡的2020庚子之年的思考和追问。


贾广健,现为天津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名誉所长。

荷生万象,即是万象之和。藕、花、莲、叶,活色生香。谈及此次展出的作品,贾广健表示:“大家看到我画的梧桐花、槐花、海棠、樱花、牡丹、荷花等。在去年那个极不平凡的春天,也是让我闻不到花香的季节,笔墨是和着怎样一种心情从内心生发出来?并不轻松,并不愉悦,并不恬淡。这些作品可以说是在我们每个人都经历压抑之后的释放,不管我们的生活和内心历经怎样的磨砺,不变的是期许仍然是风月花香。”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贾广健的四季繁花作品,与古琴、香炉、茶盏、兰草、假山石等相得益彰,为观众营造了诗意娴雅的氛围。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未设开幕式,嘉宾和观众在下午2:30—5:30期间选择时间观展。 展览期间,部分观展嘉宾接受了本报采访,对贾广健的治学态度、创作状态和艺术作品以及本次展览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肯定。

展览现场

众 家 谈

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贾广健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传统,又与时代同步伐,深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以创新引领时代风尚的艺术家。贾广健的艺术实践成果非常丰富,无论是工笔作品还是小写意作品都气象万千,可以说代表着当代花鸟画创作的艺术水准。在个人艺术实践之外,贾广健在美术教育工作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天津美术学院任教期间,他对美术教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思考和实践,在人才培养方面产生的巨大社会效应更加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张江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我对贾广健的花鸟画总结两点:第一,“文脉清晰,功夫扎实”。他对传统文人画的理解非常到位,这是水墨画家应该具备的品质。第二,他的作品意气清和,注重心灵体验,这和他丰富的经历有关。可以说,经典和传统是一把双刃剑,“如何面对传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当代人的继承、发展以及心灵体验非常重要,贾广健的绘画突破传统,求新求变,具有鲜活的当代体验性,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纪连彬(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此次展览《中国美术报》向艺术界呈现了一个百花齐放的现场,给人一种特别温暖的感受。贾广健的作品非常精彩,题材也有所拓展,对荷花之外的其它花卉也有所表现。创作方式上,贾广健不断从写生中汲取营养,在不脱离传统的基础上,稳健地沿着既定目标进行艺术语言的挖掘和探索。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捕捉自现实精彩瞬间的心动,能够从熟悉的场景中挖掘到一种当代人的美感。

王青云(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非常感谢贾广健在这样一个50年不遇的严寒冬日,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场暖意盎然、勃勃生机的展览,让我们对生活怀抱了更加美好的期待与希冀,非常温暖。

张立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贾广健人很实在,对艺术很忠诚,所以他画的画也是真情实感。贾广健的花鸟画从工笔到写意的转变探索,他能够放开笔画一些比较写意的东西,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也是一个带有一定难度的变化,这说明一方面他不断地在进行变革,放宽体裁,多种笔法进行写生或者创作,这对于他今后的花鸟画会有很大的好处,我看了以后也受到很多启发。  

何加林(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

作为一个画家,贾广健一直在用心观察生活,体验生命中的微妙变化。他的作品虽尺幅不大,却蕴含着一个艺术家的本真,并给人一种“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感受。贾广健为人踏实,因常年进行教学工作,作品又具有可示范性,年轻画家都能从中找到可学路径。此次“荷生万象”展览虽小,却意义重大。

李伟(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副主任):

我和贾广健1995年在天津美院就认识了,广健给我的印象,首先是非常刻苦,每天晚上很晚他房间的灯还亮着,后来我毕业到《美术》杂志工作,虽然直接接触变少了,但是在全国的各个展览上能够非常频繁地看到他的作品。他的作品经历了几个时期,图式、形象、色彩、线条上都发生了很多的转变,可以说他是一位既刻苦又非常留心的人,每次出去的写生作品都非常鲜活、生动。

陈瑞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在绘画风格上,贾广健把海派和京派绘画的优点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自成一家,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新津派”风格。由工笔到写意的跨度是很大的,但是他凭借不停留、不止步的进步精神,实现了这个破茧化蝶的过程。展览中,他的花卉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表现手法上重视“色”和“水”,他的“水”法用的特别好,有意趣、有韵味,使人除了获得感官上的愉悦,更有内在心灵的感动,这是很难得的艺术境界。

陈孟昕(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

此次展览展出了贾广健的小幅花鸟画作品,画幅虽小内涵不小、格局不小、学术张力和技法的幅射度不小。方寸之间彰显出自己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感悟,呈现出本体艺术探索触角的方向。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从他的画面中感受到一种“自由”和“自在”的表达,这是一种境界,同时也是通往艺术真实和情感真实的途径,也是众多画家的追求和向往。期待广健通过自己不断的创造和探索,为中国花鸟画的发展提供独到的见解和更多的可能性。

岳黔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党总支书记):

贾广健是一个非常努力勤奋的画家,画起画来像“拼命三郎”,有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繁忙的行政工作之外,贾广健一直让自己处于创作状态,作品静而不躁,气象儒正,极其难得。创作方面,无论工笔、墨骨,贾广健都追求写意精神。他坚守传统,重视真实情感的再现,坚守自己对中国画的理解和认识。

王颖生(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修复研究院院长):

一到展厅就被贾广健的作品惊艳到了。他的作品会养人,让人心情愉悦。花鸟画之外,贾广健在写生、工笔和山水、人物等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且功底深厚,可谓多能多专。

唐辉(荣宝斋副总经理、荣宝斋画院院长):

这个展览给当前受疫情反复压抑的我们带来了一丝暖意。贾广健这批画里气特别足——清新之气,符合六法论中的“气韵生动”,非常好看、耐看,特别抓眼球,这样的清新之气在当今画坛是不多见的,非常养人。

于光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展览带给我最大的一个印象就是,非常清新,而且生动、自然、朴素,一点没有矫揉造作的感觉,这恰恰是我们当代花鸟画应该追求和坚持的一个方向。

邢少臣(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

广健画的画虽然有一种厚重感、一种责任感和一种前瞻性,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与广健交往已有20多年,跟他交往里觉得踏实可靠,他的作品也是这样,最鲜明特点就是平常心。花鸟画要想感染人、打动人,不能光靠奇险绝,广健的作品就像谆谆细流一样滋润你的心田。以平常、包容、自然来打动观众、感染观众广健做得非常好。  

林容生(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

贾广健的作品虽尺幅不大,却内容丰富,气象万千。展览“荷生万象”虽以荷花为主,但也有他对其它花鸟形象的表现。荷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很强象征意义,但在贾广健的笔下,它不仅仅是一个具象的植物,实际上也代表了人的一种生命状态和精神。

于文江(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

作为一个画家,广健能够坚守自己,不跟着所谓的流行走,这很难得。此外,广健的画不是概念画,都是从生活当中、写生当中提炼出来,很耐看。今天看这批小品,尽管是小品展,但是有大气象,“荷生万象”正是大气象,非常好,祝贺!

李晓柱(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所所长):

为了创新,很多艺术家选择通过大舍大得的方式,广健不同,他选择了不舍而得,将绘画中好的元素,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很好的融合在一块,做了一个巧妙的平衡。我认为广健做到这个融合采取了一个非常智慧、巧妙、高效的办法——就是生活,就是写生。所说艺术源于生活,但是真正把生活中的感受融合在作品里面的少之又少,非常不易。

方向(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所长):

展览有两点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是书卷气,贾广健的作品里边洋溢的古书卷气是我们画坛所缺少的东西,这股文气,是一种非常从容、安逸的气象,值得提倡。此外,贾广健的画面里面荡漾着洁净的生命气息,像他画的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干净、透彻,非常可贵,虽然他用的色彩非常鲜艳,但一点都不俗气,是一种华贵的、阳光的生命气象。

乔宜男(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所长):

这次展览如同严寒冬日中的春风,带给我们的不仅有新鲜感,还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贾广健的作品总体面貌是他的生活经历的结晶,他把传统和当代绘画中的因素融合,通过写生的方式把生活中的感受融于笔尖,融合工笔、写意和没骨法,不刻意追求技法,自然为之,不舍而得。

方土(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所副所长):

广健最让我佩服的有两点:一是做到了动静相宜,写意画强调“静”,这种静一方面在于要有深厚传统底蕴的积累,再就是要足够的热爱,这两点广健都具备,他不管再忙,他一旦到了画案,就能够静下来,踏踏实实地做学问。二是广健做到了雅俗有度,在雅俗之间把持的非常好,得到了众人喜爱,令人佩服!

陈明(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

贾广健这个展览是我所见到的一个比较特别的展览,因为它呈现给大家的都是一些小幅的作品,而且以写意为主。这次展览我觉得有两层意义:一是体现出他对中国写意画笔墨语言的深入理解和把握,二是让观众有一个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和理解画家的机会。从展览的本身来看,他的小幅写意作品延续了他一贯的清逸秀雅的风格特征,特别是在墨的运用上精微高妙,这一点体现出他对于传统写意画特别是文人画传统的研究深度。从这次展览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贾广健在传统笔墨语言以及题材上面的一种深度和高度,以及他在传统艺术上苦旨经营、孜孜以求的大匠精神。

李传真(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中国工笔画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看了贾广健如此之多的2020年小品新作,感触颇深。今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一切都在改变。我们自然不可能逃离这个艰难的过程,艺术也一样,艺术即是过程的呈现。贾老师“荷”系列是一组一个自我净化过程的表达,用心梳理着精神的独白,寻找着自由的状态。是在宁静之中观察万物的能量,在笔触体验着“生命如流水,艺术似行云”的状态,这是对自由无羁和纯粹的问询,更是对朴素自然的回归。”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最好体现,是对一枝一叶一鸟自由释放的结果,是对生活的挚爱与希望。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这次展览非常系统且专题性地展示贾广健近年来的写意花鸟小品新作,从中可以看到写意花鸟画在当下发展的新趋向,这里面有小写意,有没骨画,而且非常注重色彩的表达和章法的创新,虽然尺幅小,但是我们却可以看出比较大的格局和新的气象。其实这种格局是伴随着他对于创作的思考,和他对美术教育界的宏观观照性的策略和视角是有关系的。

杨维民(独立策展人):

贾广健的作品做到了“守正创新”,他在理解和解构传统的过程中,将写意精神贯穿始终,画画追求纯粹性,这也体现出贾广健做人做事的真性情。

谢青(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

我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贾广健的作品,贾广健虽然画的题材也有很多,但多年来也一直在荷花这个比较单纯的题材里孜孜以求,不断突破,将多年来的艺术探索和追求融入其中,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魄力,非常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