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字画问答 > 什么才是书法作品中的“书卷气”,我来给你说清楚吧

什么才是书法作品中的“书卷气”,我来给你说清楚吧

更新时间:2019-12-07 文章来源:集雅斋 文章作者:集雅斋 点击次数:2043

书卷气是腹中文章的外在表现,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其气指的就是“书卷气”。书卷气是一种文化气质外溢的美,它散发着一种“大雅”的韵味,其概念不易明确“言传”,其内涵却可以清晰“意会”。书卷气自然来自“书卷”即书籍,因为古代书籍多作卷轴形,故称之为“书卷”。

因此,要取得书卷气,多读书是先决条件。不读书则无从谈书卷气,书读得不多则散溢不出书卷气。《世说新语》载: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腹中有书到须晒的地步,外溢出的自然是极其浓郁的书卷气了!写文章,自然与书卷相关,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神”中,当然蕴含着书卷气,而从事书画艺术创作,书卷气同样至关重要。

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憎,对人则语言乏味。”从事艺术创作亦然,作品蕴含书卷气,便平添风神韵味,如无书卷气,则匠气、俗气充斥其间,自然面目可憎,语言乏味。

书卷气与读书的多寡成正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原来是指读书与写诗的关系,其实,读书与书画的关系何尝不是如此,书读得多,挥毫自有神来之笔。

古人十分强调读书对一位书法家的巨大作用,苏轼有诗:“笔退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宣和书谱》所谓“善论书者,以谓胸中有万卷书,下笔自无俗气。”都是指读书对书法所起的作用。

古云:画忌六气。一曰俗气,如村女涂脂;二曰匠气,工而无韵;三曰火气,有笔杖而锋芒太露;四曰草气,粗率过甚,绝少文雅;五曰闺阁气,苗条软弱,全无骨力;六曰蹴黑气,无知妄作,恶不可耐。书画同理,书法同样忌这六气,而匠气、俗气则是忌中之大忌。

书画需要技巧,便是笔墨、结构的表现手段,掌握这个手段并不十分困难,但要在满纸笔墨中冲刷俚俗匠气,则是十分不容易的。据说,有人向某大书法家学习书法,大书法家首先叫他去读唐诗宋词,然后欣赏书法名作。那人照做后,落笔便觉有一股高雅之气自胸底涌起,进入一种难以言状的艺术境界。这其实就是所谓“书卷气”的外溢。

如上所述,书卷气来自书卷,其实,书卷气也就是文学修养。一个人文学修养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他书画作品艺术效果的高低。有人评论:鲁迅、柳亚子、茅盾等的书法功夫并不见深,但由于他们都是大文人,文学造诣精湛,艺术修养很高,所以,在其书法中便自然流露出一股“书卷气”,蕴含着一股耐人寻味的艺术趣味。反之亦然,古今书画大家无一不是文学造诣精深者,作为书画家的同时,在文坛在又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因此,他们的书画作品便蕴含着浓厚的书卷气。

书画创作讲究意境,意境是书画家的情感在作品中的表现。罗丹说:“最纯粹的杰作是这样的:不表现什么的形式,线条和颜色再也找不到了,一切都融化为思想与灵魂。”这个“思想与灵魂”就是我们所说的意境。艺术作品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其意境是否感人。

即如看似由抽象的线条组成汉字的书法,若非表现精神气质,也就无所谓艺术美。我国古代书论从唐就开始强调表现功能,到宋代,这便成了人们的一种普遍认识。苏轼《论书》云:“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其实指的也是书法的意境。

欧阳修说颜真卿“忠义出于天性,故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人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元鲜于枢推为“天下第二行书”,历代书家都予以莫高的赞誉。其书从开始的凝练深沉到中段的奔放遒劲,到后段的痛快淋漓,那跳掷翻腾的笔致,浑厚圆转的线条,席卷千军的气势,读者可从中窥见作者化悲痛为力量,溶于笔端的英风浩气,这也正是《祭侄文稿》的意境所在。设若作者不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且具“忠精赫赫”之品操者,则断然不能出此意境。其书卷气在作品中的体现更自不待言了。

绘画的讲究意境,尤甚于书法。绘画史上有许多有关意境的趣闻轶事,常为习画者所乐道。如宋徽宗时用古诗命题考试画士,以意境佳者入选。如以“嫩绿枝头红一点”为题,在花木上妆点者平平,画绿树丛中伸出一枝桃花者亦不足称佳,有于危亭缥缈绿树掩映之处画一美女凭栏而立者则意境见矣!熟悉这类故事者并不少,然而,仅仅是对这类轶事的闻知并不等于理解了意境的内涵,闻知与理解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更不用说创造意境深远的作品了。

绘画的意境,重要在构思,这种构思,是要在观察、认识的基础上,用心灵来表现客观对象。要善于挖掘事物最深层、最本质的东西,在立间意上苦心经营,从而创造出深远的艺术境界。这就须要用深厚的文学修养去构思、去创造,通过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手法,展示客观对象所能蕴含的深刻意义。意境是深厚的文学造诣和丰富的艺术修养的自然流露和写照。

譬如画一幅《三峡图》,绘画的对象是滚滚奔腾的长江及两岸苍翠壁立的山峰,作者如作纯景物的描绘,就谈不上什么意境。只有通过客观事物的描绘来歌颂长江天险的雄伟、壮观之美,展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孕育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养育了一代代英雄豪杰,展示长江天险的精神本质,才称得上艺术作品的意境美。

要表现这种意境,就要求作者不只在练笔上下功夫,更要在练意上下功夫,而练意首先要求的便是多读书。画三峡,不仅要读有关三峡的地理著作,更要读有关三峡,有关长江的历史著作、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以及历代文人墨客、英雄豪杰与长江相关的大量故事轶闻等资料,腹中有了这些书卷,就会产生“艺术心灵的感受”。当长江的浩荡气势,历史的变幻风云,英雄人物的气度风采在你的胸底涌起之时,你笔底呈现的就绝不会只是客观事物的具象再现,书卷之气定然会充盈在线条墨团色块之间。这也就是“意”的创造,这种意的创造能使笔墨高度提炼和概括,表现出动人心魄的艺术境界。

宋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东坡评王维的诗画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有形诗”、“画中有诗”指的也正是“意境”。

书画的意境是书画的“诗化”,既是诗化,其要求就不仅在于描绘客观形象的真实、生动和笔墨的规范,更重要的是能把人们引进一种浓郁的思想感情气氛之中,唤起人们丰富深邃的联想,从具体的形象感受中进一步领悟到更深的启示。

托尔斯泰说:“愈是诗的,愈是创造的。”要创造出诗的意境,“书卷”之重要自不待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用这句成语来说明“书卷气”与意境的关系,实在是再确切不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