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近代名家 > 潘天寿:从传统自身求出新

潘天寿:从传统自身求出新

更新时间:2019-10-31 文章来源:集雅斋 文章作者:集雅斋 点击次数:1421

人民网评:"潘天寿的画让人感到震动;一个洋溢着生活的情采和趣味,一个勃发着精神的张力和豪气。前者以自然流露为上,后者以刻意经营为工。

他一生的奋斗,正与西方美术思潮对中国美术的起伏冲击同时,他认为中外美术的混交,可以促进美术的灿烂发展,但他自己的创作却毕生坚持从传统自身求出新,不伸手向外来因素借鉴。"

他在风格上和吴、齐、黄的差异,并无超出传统材料工具、表现方式和审美趣味这个统一的大圈。因此,他追求的雄大、奇险、强悍的审美性格,依然未出“壮美”这一传统审美范畴,没有由借鉴西方文化精神而转为崇高性。他是传统绘画最临近而终未跨入现代的最后一位大师。




潘天寿:(1897—1971),字大颐,自署阿寿 、寿者,浙江宁海人。现代画家、教育家。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先生自幼温厚笃实,勤奋好学。七岁进私塾,文章日课之外,欢喜写字,从写描红格开始,每天中午写一张,从不间断,又热心于临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插图,连乡里祠庙墙壁门窗上的彩绘人物、山水、花鸟,也都一一心记而加以摹仿。虽塾师以为学生画画有碍文章课事而加禁止,但是先生对此仍是不肯废弃,而且兴趣日益增进。

十四岁,先生进入宁海县城的国民小学读书。当时城中纸铺,已有石印字帖出售,黑底白字,他十分喜欢。特地选购了《瘗鹤铭》和《玄秘塔》,朝夕临事,爱不释手。

不久,又凑钱购得《芥子园画传》一套,更是如获至宝,欣喜若狂。《芥子园画传》在少年潘天寿的眼前展示了一个新天地,使他第一次知道了中国画的范围广阔,分科复杂,技法繁多,亦使他解悟到诗文、书法、金石以及画史、画理都和绘画有密切关系。

在文化落后的穷乡僻壤,这本《芥子园画传》成了先生学画唯一的启蒙教师,并进一步激发了他对绘画的热爱。从此,他下定了一个决心:要一辈子研究中国画!他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凭着充沛的精力,任情涂抹,独自摸索。

先生十九岁,高小毕业。他父亲迫于生计,要他回家种田。因先生求学心切,意志坚决,父亲才同意他报考官费的浙江第一师范。是年秋,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一师,迈出了生活道路上关键性的一步。


潘天寿写意动物画水牛图《耕罢》

他目睹才气横溢的李叔同避世出家,又眼看深孚众望的经亨颐因支持新文化运动而被免职,更由于“五四”运动浪潮的冲击,进一步坚定了他献身于民族艺术和教育事业的爱国心。

他觉得自己“无干事之才,只有画画尚能胜任”,因而一心一意想通过振兴民族艺术来振兴民族精神。这个思想,后来成为他整个一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

毕业后,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无力继续求学深造,只得回宁海小学教书谋生。后又转孝丰教书一年。但先生对于绘画,仍无一日辍笔。这期间,他作画不受缰勒,常绘制巨幅作品,表现出特有的粗豪、奔放、雄阔的气魄。

除了一般传统题材之外,他特别喜画山岩松柏,及牛、马、虎、鹰等强劲有力的动物,他在选材上的独特爱好已十分明显,别具个性的审美情趣亦逐渐形成。

1923年,先生二十七岁,由师友介绍,来到了江南文化中心地上海,任教于民国女子工校。上海人才荟萃,画家辈出,研究学术的条件之便利,正是先生所渴望的。他一面授课,一面悉心钻研,广收博采,画艺迅速精进。

不久,即被聘为上海美专国画系教授,讲授中国画及绘画史课程,在教学之余编写出版了《中国绘画史》一书.并参与创办上海新华艺专,任艺术教育系主任,自此以后,先生数十年如一日,专心于学术与艺术教育,从未离开过教育岗位,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桃李遍及全国。

1928年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创办(后名杭州艺专,又称国立艺专),先生即转杭州任中国画主任教授,并定居于杭州。在杭州艺专的十年,是先生一生中最为平静的时期,他的艺术才能日益被画坛所推重。1929年,先生曾赴日本考察美术教育。

1930年以后,他在担任杭州艺专中国画主任教授的同时,还兼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昌明艺专的中国画课程,每周往返于沪杭之间,辛勤从事艺术教育。

又与吴茀之,张振铎等人组织了“白社”国画研究会,互相研讨,切磋学问,并在宁、沪、苏、杭等地举办画展.他又继续精研绘画史论,改写了二十九岁时所编的《中国绘画史》,重新出版。

他深研绘事,究习书法,赋诗刻印,注重多方面的修养,艺术风格日趋成熟。那时,先生生活虽则平静,而内心实颇孤寂。社会腐败,污浊满目,他不甘流俗,沽身自好,在艺术中寻求寄托,故其作品,总沁透着一股清高冷逸之气。

先生五十三岁,以期待的心情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他认真学习新的文艺方针,深入生活,反映现实。他几次去雁荡、黄山,直接从大自然中汲取艺术创造的素材,热情歌颂社会主义祖国,反映了豪迈壮阔的时代精神。

先生的艺术成就,日益被党和人民所重视,他被推选为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浙江分会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以及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

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前期,这六七年时间,是先生创作最丰盛的时期。他除教学工作和一些社会活动以外,天天作画。他越采越多地创作巨幅作品,艺术风格更加强烈鲜明。


国画大师潘天寿写意花鸟画《鹰石山花图》 

他始终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渴望新的艰苦探索和创造,他在自己的艺术生涯中,进入了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远为重要的新阶段。

1966年春,先生七十诞辰,自作句云:“笔砚永朝朝,流离真岁岁。七十年来何所得,古稀年始颂升平。”先生对祖国的未来,民族艺术的未来,和自己艺术道路的未来,充满了深沉的希望和信心。

然而,正当先生以巨大的潜力,努力向更高的艺术峰巅攀登之际,他的艺术生命被野蛮地中止了。他面对林彪、“四人帮”的造遇诬陷、残酷迫害,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刚直不阿。

他淡泊的一生,正直的人格,和对于民族艺术事业的无限忠诚,师生亲友有目共睹,感人至深。先生惨遭数年磨折之后,终于l971年9月5日在冷寂中含冤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