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名家 > 山水画 > 胸中有丘壑,笔底汇清流——品读王本杰的中国山水画

胸中有丘壑,笔底汇清流——品读王本杰的中国山水画

更新时间:2019-10-05 文章来源:集雅斋 文章作者:集雅斋 点击次数:2343

诗如鼓琴,声声见心。心为人籁,诚中外形。我心清妥,语无烟火;我心缠绵,读者泫然。禅偈非佛,理障非佛。心之孔嘉,其言蔼如。




王本杰,1963年生于山东博山,1986年毕业于山东轻工美术学校,2000年结业于中国美协中国画高研班,2003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墨彩画院副院长、民革中央画院画家、文化部全国青联委员、山东翰林画院院长、中国水墨研究院院士、广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王本杰四尺横幅《溪山归舟》

赏画如读诗文,必须有其意思。没有意思的画,绝对不是好画。王本杰的山水画,颇有意思。对王本杰的山水画,我的确读过不少,总觉得内中意绪繁谐,情致绵渺,不是那种可以容易明白的作品。

不容易明白的东西,是好还是不好?谁也没有资格定义,谁也没有标准论断。因人而异,对于生活中的物的评论是如此,对于艺术品的审美价值的认定,也不会超越这个认识水准。

王本杰的山水,似乎能使用自己的一个符号,布局谋篇,从小幅直至巨幅,一以贯之,自成体面,则无疑非寻常之手段。真如不变,达悟幽玄。他的基本元素很简单,皴擦点染,用以组合自己的符号,但的确能依靠它来建构大格局、大山水,当然是有手段的。

有了手段,便有了造形的自由,意造境生,气昭自然,则有近道之可能,于是便不可以简单的法度来局限拘束之。至于简单与复杂之关系,最少可以分出四种情况:简单中见复杂、复杂中见简单以及简单中见简单、复杂中见复杂。不可一言蔽之,尚待细密研来。

苍茫山水,是王本杰梦里的家山故园,在那里,曾经留下些什么难以释怀的故事或者多少挂念,只要他自己不说,外人只能猜测。属于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奥妙,基本很难与旁人共享,所以,即便深谙文理艺事的刘彦和,也发出了“知音其难”的感慨。

发大音者,不以口鼻而以心,是故听大音者,亦当不以耳而以心;交心其难,所以知音必稀。要想摆脱这种感慨,消化这些欣赏时彼此之间的隔膜与难度,只要去切身地体验、去剖析、去静听。有此思想准备,再看王本杰的家山,其音淡惋,盈盈然似露湿清弦,知是人间别有此一境界。

王本杰的山水,有强烈的视觉态度,读者只需看上一眼,便可以在脑际残留许久。画面中间部分是有门有屋脊,旁侧有人有牛,周围有禾有塘有树有丘,高处有云有气有锋有天,而这些部件,叠加起来,共同诉说出一股难以名状的意绪。



王本杰四尺横幅《松山雅居》

这种意绪,营造出一种异样的氛围,提醒人开始思考形而上的所在,暂时脱离眼前画面上的东西。即便他近期的颜色开始轻松与明快,笔墨也轻松随意些,但仍有这种挥之弗去的因子存在,附着于一点一画一晕一染之间。

情致之于艺术品,大概不是谁都可以随便获得的。今世画家中,不是没有无所癖好之人,大抵画也与其人一样,没有什么意思,更与依仁游艺的高要求甚远。

他似乎不怎么善于言谈表达,这种感受,是从他说话时的口吻和表情得来的印象。他的画语,则似乎与他的言语区分,相对确切得多,虽然也有上述的所谓难明之旨。

笔墨,一如言语,永远也跟不上意思之所在,因为它们都属于外在的器具,只能仿佛那需要仿佛的实质,却不是其本身。乃知赏情致之作,欲曲尽其意,惬入肝脾,实非易事,即便是所谓随缘应物、各得其所,亦岂可作轻言哉?

我喜欢他画的山水。他笔下的苍茫山水,颇有情韵。在他的画面上,充满了波诡云谲,洋溢着淡淡齐鲁乡愁,这一切,是那么自然而然,无疑是他内心景况的流露。

心外无物,境由心造。画品即人品,在传统理念上,中国画论把人与艺紧密联系在一起,很独到、辩证。画为文之极,画格是文心的表现。文,就是人;文不仅仅体现在书面文字上,更显露在气格上、气息气象上。

王兄画的山水,大气、苍茫,这除了与他的笔墨技法相协调以外,一定与他内心的情致互为表里。笔墨技巧,可以熟练获得,而内心情致则非可轻易掩饰。


王本杰四尺横幅山水画《溪山流韵》

视觉形式之美,与审美心态往往是一致的。一个画家的笔墨,就是他内在的心音。在王兄画上,形式与内容得以相映成趣。从构图到笔墨,从色彩到配景,他所欲抒发的,都是其特有的元素,那也正是艺术作品所需要的。

“平中见奇”,可以如此来评价王兄的山水画,他的这种风格追求,洵非易事。王本杰有着造型与写实的基本功夫,加之几十年的大量创作,所以下笔便能把握到心手相印的感受与效果。

融合了中西,取法了诸家之长,他终于可以自起炉锤,独树一帜。《空翠湿人衣》、《苍山暮韵》、《烟云秋壑》等等作品,意境悠远,又总是以情动人,和乐熙熙。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常怀素心,尽我之诚。愿与王兄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