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名家 > 冯远:我们的人物画还缺少一些什么

冯远:我们的人物画还缺少一些什么

更新时间:2019-06-06 文章来源:集雅斋 文章作者:集雅斋 点击次数:2703

我们的人物画还缺少一些什么,

缺的正是人的精神的展示……

这才是我们苦苦追索

而难以释然的世纪性难题。

——冯远

冯远是当今中国人物画坛的领军人物之一,尤其擅长重大历史题材和当代现实生活题材的人物画创作。他的作品深切关注人类历史、民族命运和人生状况,热情雄肆,深刻浩大,蕴含着独特的中国精神气象,是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完美结合的典范。


冯远

画家、艺术教育家

中国文联副主席

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导师等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全委会委员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冯远作品中对人的命运的关注,与他在黑龙江长达9年的知青生活不无关系。1969年,冯远作为上海的知识青年到黑龙江建设兵团务农。几年后,当周围的知青一个个得以返城时,冯远却由于父亲是右派,屡次无法通过政治审查。

“我在黑龙江耕耘庄稼,风雨不避,再苦再累总觉得有一种替我父亲赎罪的心理。在当时像我这种矮小的身材干农活不是一把手,比不过大块头的,但每次大学招生贫下中农都给我很高的评价,尽管推荐上我了,最后学校还是因为出身原因不能录取我。”冯远回忆。

他只能把这份苦闷和无助压在心底,同时拾起了自幼便喜爱的绘画。每到了东北的农闲时节,他就一个人在油灯下、大炕上、蚊帐中读书、画连环画和插图,试图从中寻找寄托和价值感。

是金子注定要发光。这期间他画的《春耕组图》曾经发表在《黑龙江日报》上,人生的转机也逐渐来临。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转业的部队画家宋玉桂通过跨省招工的方式,费尽周折将冯远招到了辽宁省文艺创作室工作。

冯远也因此得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碰上了后来的老师——“新浙派”领军人物方增先。在方增先的鼓励下,他报考了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的研究生。几番辗转,在26岁那年,他被录取,成为恢复高考后浙江美术学院招收的第一届研究生,师从方增先学习中国人物画。

在攻读研究生期间,冯远学习的生活基本上是画室、图书馆、宿舍和食堂四点一线,生活简单而刻苦。中央美院国画系主任唐勇力曾在浙江美院任教,他回忆几乎有五六年的时间,每天经过冯远的门口窗台时,都能看到他在屋里不是写就是画。

毕业时,冯远所画的是《秦隶筑城图》以艰苦筑城的奴隶为主体,在前赴后继的肉躯和突前的动势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这一作品在全国青年美展上获得了银奖,让冯远走上了从事艺术教育和艺术理论研究的道路,也初步彰显了冯远宏观把握历史精神的胸怀。


冯远 《逐日图》

大写的人的形象

9年艰苦而迷惘的知青生活如同生命的烙印,为冯远提供了丰沛的社会底层的人生体验,也加深了他对历史和人的理解,奠定了他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的创作态度,从而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创作。

坎坷的生活经历、极其扎实的造型功底、深厚的艺术修养造就了冯远在水墨历史画方面的突出成就。《秦隶筑城图》、《故乡》、《英雄交响曲》、《保卫黄河》三部曲、《星火》、《屈赋辞意》、《秦嬴政登基庆典图》、《世纪智者》等作品是其中的代表。

1999年的《世纪智者》运用头像密集并置的结构,讴歌了人民群众、领袖人物、知识精英等不同群体对世界近代文明所做的卓越贡献。

1993年,他创作了《屈赋辞意》被誉为当代白描艺术中的经典。作品运用高古游丝的线描略参铁线描的笔法,柔中寓刚,塑造了屈原叩问上苍的形象,演绎了一部人与神交往、现实与理想交错的“忧”歌,进一步应证了冯远的历史题材作品并非简单的再现历史,而是带着强烈的当代审视的意味,具有浓重的忧患意识和悲剧色彩,充满精神力量。

从1998年至2002年,冯远创作了《都市系列》、《虚拟都市病症》一系列都市人物画,真实地记录了都市中的社会众生相,类似于漫像而不无夸张,讽刺了都市一族人性与道德丑恶的一面,不乏批判的意味。

然而可贵的是,在《苍生·藏人组画系列》、《圣山远眺》、《远山哈拉屯的父老乡亲》等组画中,他又能以平视甚至仰视的视角更多地给予了生命的关切和人性的关怀。

在对藏人的刻画中,冯远采用了类似山石皴法的粗豪笔线,刻画藏族人物粗糙的肌肤和厚重的服饰,再加以水墨渲染,使得藏人饱经风霜却又爽朗乐观的厚朴形象极具质感。


冯远四尺竖幅人物画《唐人游春图》

冯远:教学的意义

教学的意义,在于将无限的知识、技能通过合理有序,且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内容结构组合,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初步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技能有专精,知识有系统,教学有规律,教材有规范,循序而渐进。

学院教学教会学生的是基本的方法,学院学习不在于学生具体掌握了哪一门手艺,而是成为了什么样素质和才能的人。一个艺术家,从院校毕业到其成为有造就的大家,其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习、实践、研究,创造乃是需要倾其一生心力之事,但事实上,那些真正成为大家的艺术家,并不是全凭求学那几手的功夫。

中国历史上自学出大家,师徒授受也出大家,学院出大家,转行的也出大家。西方近代史上自印象派以降,许多大画家都非出自学院,那么学院的意义在哪里?艺术还可不可教?学院需要办,那是社会有相应的需要,学术仍然可教,教什么?教基本的规律。

任何特殊人才都是有着异于常人的特殊经历和方法造就。艺术崇尚独特,这是任何一位从事艺术创作者的共同目标,没有谁会乐衷于雷同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