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名家 > 侯泽涛:​艺术创作要遵从内心

侯泽涛:​艺术创作要遵从内心

更新时间:2023-12-12 文章来源:集雅斋 文章作者:集雅斋 点击次数:766

艺术创作要遵从内心,坚持表达自己内心所感,赋予作品精神内涵和个性。

——侯泽涛


侯泽涛: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

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信阳农林学院讲师

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导师姜巍先生

2022年7月作品《梓夜静雪2》入选第七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

2021年4月作品《梓夜静雪》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工笔画作品展入会资格作品

2020年12月作品《故园雪霁》入选“中原风·黄河魂”河南省美术作品晋京展

2019年9月作品《故园雪霁》荣获第十三届河南省美术作品展二等奖

2017年11月作品《迷失的家园》荣获“潇洒桐庐”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入会资格作品

2015年6月作品《故园逸雪》荣获“翰墨齐鲁——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2014年11月作品《怡园冬韵》入选“万年浦江——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3年9月作品《清韵》入选 “吉祥草原.丹青鹿城——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我本硕均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就读,七年的学习生涯让我从大一接触中国画开始就对北方题材产生了浓厚兴趣,东北独特的动植物资源与特殊的自然景观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艺术家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也潜移默化的受此影响,那些山花野卉、枯枝败叶、芦苇荡、禽鸟走兽等深受北方画家的喜爱,他们的画面追求野趣和高逸的感觉,这种衰败和残缺也是一种美,是贴近自然的美,是北方所独有的野逸之美,体现的是生命的顽强和自然的力量。


在东北,最具地域特色的无疑就是冰天雪地了,这里冬季寒冷而漫长,满天大雪覆盖着目所能及的所有物象,凋而不败、残而不破,那是一种独特的视觉感受。实践证明,艺术家只有深入到大自然当中,去体会别人没有感悟和发现的自然之美,才能创作出属于你自己的好作品。

近年作品常表现家乡冬季雪后的场景,处于中国南北分界线的信阳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称”,自然风貌也有其独特韵味,比如这里的芭蕉冬季会完全枯萎,并不会腐烂,呈现一种褐色,直到来年春天才会重新焕发生机,同时冬季的信阳常有大雪,积雪较厚,冬景也别有一番韵味。

作品《故园雪霁》主体为冬季枯萎的芭蕉,高大的形象犹如纪念碑一样在雪中依然顽强屹立,体现的是一种生命所固有的孤寂和高傲,仿佛在向春天呐喊,期待下一个轮回的复苏,三只火鸡穿梭其间,给画面带来了一些灵动的活力,火鸡的黑也给画面带来了厚重的感觉,和雪景形成了强烈对比,很有视觉冲击力。电箱和摄像头为画面增加一些现代元素的同时也在提醒我们要时刻注意对环境的保护。整个画面宁静祥和,色彩统一,芭蕉叶子用干笔皴擦,用笔松弛的同时保留更多的细节。生活不仅给我们带来素材,也为我们指明了创作方向,只有对生活充满热情,将自己的真实情感深入到生活当中去,才能够提升我们的艺术修养,把握美的瞬间,激发创作灵感。

生活是我们艺术创作的源泉,我认为生活一方面是我们的现实世界,我们所能真实感受的各项社会活动,另一方面是我们对生活的提炼和概括,是我们把对生活的情感升华到精神层面的的体验和感悟,它是一种多因素综合形成的宏观理解。

工笔花鸟画更需要我们深入生活,贴近生活,取材于生活,到大自然当中去对生活性元素进行细致入微的加工和提炼,在不脱离生活意趣的情况下,才能在作品中更好的融入我们的情感,从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来。花鸟画讲究“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我认为这个“物”既是我们对生活性的理解和感悟。


科技也在进步,人们的生活环境也更加的多姿多彩,绘画理念、审美标准等势必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生改变,尤其是受西方艺术的冲击,中国画艺术也逐渐融合了众多艺术门类的优秀基因,多元化的时代也大大丰富了中国画的发展方向,作为一名新时代中国画艺术之后学,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绘画理论与技法的同时,更应该学会以大自然为师,深入到社会生活当中去,结合当前的文化审美,注入更多的时代特征,探索中国画的奥秘,创作出具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特色的作品。

每个人都是处于时代的潮流中,被各种潮流所裹挟,需要有自己的认识和选择,充分认识自己所生活的时代环境,把自己所感受到的、经历体验过的和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东西结合在一起,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才会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仔细分析,历代经典作品似乎都有这样的特点,既能关照时代又能反映人类共同的精神,既有对自然壮美的讴歌,又反映了作者的审美追求,能够独立地使用绘画语言,发乎内心的表现出对生活的观察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