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历来画家喜画葡萄,为何苏葆桢笔下的葡萄晶莹剔透、让人垂涎欲滴

历来画家喜画葡萄,为何苏葆桢笔下的葡萄晶莹剔透、让人垂涎欲滴

更新时间:2023-06-30 文章来源:集雅斋 文章作者:集雅斋 点击次数:1075


苏葆桢先生是我国著名花鸟画家,其所以出名,是因为他的彩墨葡萄别具一格,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于画坛引起不小的轰动。我知道“苏葆桢”三个字,是在一本挂历上,那是一本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中国画名家挂历》,上面印的都是全国名家的书画作品,有黄胄、李可染、吴作人、叶浅予、于非闇、俞致贞、刘力上、田世光、黄永玉,其中就有一幅苏葆桢画的彩墨葡萄,珠圆玉润、晶莹剔透。

后来在荣宝斋画店里,有幸看到他所画彩墨葡萄的原作,真是幅幅精彩,有装在竹篮里的,也有装在筐里的;有纯水墨技法画成的,也有彩墨的,各具韵味,透出一种浓浓的乡土气息。

苏葆桢《果硕累累》 100cm×50cm 1986年

以葡萄入画自古有之,南宋林椿有《葡萄草虫图》、鲁宗贵有《橘子葡萄石榴图》,元代温日观有《水墨葡萄图》,明代徐渭有《墨葡萄图》,清代八大山人有《葡萄图》、吴昌硕有《葡萄图轴》;近现代画家画葡萄更是人才辈出,如柳滨、金城、齐白石、潘天寿、王雪涛、张书旂、李苦禅、刘海粟都是这方面的丹青妙手。

下面这幅《水墨葡萄图轴》是明代画家徐渭的作品,纸本,纵165.4厘米,横64.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上有题诗一首:“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天池。”钤“湘管斋”印。


明 徐渭《水墨葡萄图轴》

画中四分之三为葡萄的位置,留上部四分之一题诗落款。一架葡萄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由上而下倒垂下来,煞是可爱。在画法上,他以草书笔法入画,行笔豪迈稳健,浓淡相破、水墨交融,酣畅淋漓;枝叶穿插有序,繁而不乱,给人以强烈地震撼,收到极佳的艺术效果。

苏葆桢画的葡萄与徐渭不同,他很少在画上题诗。这幅《硕果丰盈》也是一幅水墨葡萄,纸本设色,纵180厘米,横60厘米。画中一架葡萄从顶端垂挂下来,串串葡萄晶莹剔透,犹如一粒粒珍珠;果多叶少,借以突出丰收的景象,非常喜人。画中没有徐渭“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消极与无奈,给人的是一种朝气蓬勃、硕果累累、催人奋进的感受。


苏葆桢《硕果丰盈》 180cm×60cm 1987年

在画法上,苏葆桢先生以行草笔法入画,用笔潇洒奔放、无拘无束。叶以浓淡点厾法画成,葡萄则以笔蘸淡墨、尖点重墨两笔回抱写之,粒粒相连成串;画时兼顾墨分五色之法,浓衬淡、淡托浓,相映成趣,韵味无穷。

整幅作品笔墨酣畅,奔放不失严谨,潇洒不悖法度,构图饱满、气韵生动、情趣盎然,的确不失为苏葆桢水墨葡萄中的精品!

葡萄为多年生攀缘植物,属葡萄科,也称草龙珠、蒲桃、山葫芦等。原产于欧美和中亚,生长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北各地,花期在每年的四、五月,一般八九月份结果,果汁饱满、营养丰富、口感甘甜,是老百姓喜爱的一种水果。相传为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而引进,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我国以葡萄入画的历史悠久,自古文人墨客多以葡萄为吟咏描绘的对象:“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枝高”、“西园晚霁浮嫩凉,开尊漫摘葡萄尝”、“君家小圃占春光,眼看龙须百尺长”、“引蔓牵藤寸管头,扶骊剔蚌出风流。三千龙女抛珠佩,一个儒生拥碧油”、“扶蔬老蔓敷新叶,下盖累累紫水晶”,这些都是古代文人赞美葡萄的诗句,表达了诗人祈盼丰收富裕、吉祥喜庆、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心境。

以葡萄入画的作品同样数不胜数,下面这幅《吉祥多子图》,是南宋名家鲁宗贵画的葡萄。一个橘子、两个石榴和一串葡萄占据画面四分之三的空间,画法较为写实,一看便知得两宋院体画法真传。


南宋 鲁宗贵《吉祥多子图》

鲁宗贵,浙江杭州人,善写花竹、禽鸟,其用笔精巧、描染佳妙,尤长于写生,是一位南宋宫廷画家。这幅《吉祥多子图》为绢本设色,长25.8厘米,宽24厘米;石榴、葡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吉祥和多子多孙,“橘”与“吉”读音相谐,故为吉利吉祥之意。这幅作品如按古代花鸟的分类,应属于折枝花卉,其构图却与西画的静物写生十分相似,所画对象虽为静态,却给人一种色彩明丽、生机勃勃的享受,由此可见中国绘画的高深与绝妙。

作品在设色上十分讲究,果实在略枯绿叶穿插映衬下,显得更为突出,黄、红、绿、白多种颜色交织在一起,构成整幅作品的绚丽多彩。圆形的果实和尖锐的叶子、树枝,既是自然生态的描写,也是造型上的对比;枝的坚硬、叶的柔软、果的圆润、籽的晶莹,被鲁宗贵刻画得至精至微,甚至连裂开石榴皮翻转的细微变化都画得惟妙惟肖。为了不破坏画面的整体效果,他将落款“鲁宗贵”三字写在画面左边的石榴叶上,画中上盖有“黔宁府书画印”、“李在铣印”、“艺陔”及朱文连珠“澂野”印;作品传承有序,是一幅有确切题款的南宋名作,十分罕见。

这幅《硕果丰收》,横69厘米,纵35厘米,创作于1987年。画面上一篮葡萄,有黄、绿、红、紫、黑等色,流光溢彩、晶莹透亮,仿佛轻弹可破,让人看后垂涎欲滴,是苏葆桢先生画葡萄的代表作。他一生以花鸟画作为自己的主攻对象,创作了大量以葡萄为描绘对象的作品,如《果硕累累》、《硕果丰盈》、《墨葡萄》、《果实累累》、《硕果丰收》、《硕果庆丰收》等等,深受大众青睐。

苏葆桢先生笔下的葡萄为何能做到晶莹剔透、乡情浓郁?我认为应从四个方面浅述:

一、源于我国葡萄文化发展的悠久历史

人类对葡萄栽培的历史,根据考古探索证明至今约5000至7000年,在我国的栽培历史至少也有2000多年。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写道:“汉武帝使张骞至大宛,取葡萄实,于离宫别馆旁尽种之。”从这个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早在汉武帝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对张骞引进的葡萄进行种植培育。实际上葡萄在我国文化形成的历史比这还要早些,《诗经·周南·樛木》中写道:“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诗经·王风·葛藟》中写道:“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诗经这些句子中的“葛藟”就是一种野葡萄,这表明在殷商时期,人们就已将野葡萄的形象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

葡萄不但是一种水果,还是一味中药,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补虚健胃的功效。《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写道:“葡萄,汉书作蒲桃,可以造酒入酺,饮人则陶然而醉,故有是名。其圆者名草龙珠,长者名马乳葡萄,白者名水晶葡萄,黑者名紫葡萄。汉书言张骞使西域还,始得此种。而《神农本草经》已有葡萄,则汉前陇西旧有,但未入关耳。”葡萄属植物,全球分布约六十种,我国约有二十五种,如秋红、蛇龙珠、爱神玫瑰、康太、巨峰、红蜜、紫玫康都属于葡萄中的名品。

正因为葡萄有着众多的优点,才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将它大量种植,广为传播;同时它也因此而受到文人的追捧,将它所具有的自然属性视作吉祥幸福的象征,诗人诵它、画家画它。一串串绚丽多彩的葡萄,象征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一粒粒晶莹剔透的葡萄,寓意着生活的幸福和甜蜜

二、源于历代对葡萄画技法传统的薪火传承

我国以葡萄入画的历史相当悠久,很多画家都喜欢画葡萄,将葡萄的形象入画应该兴盛于唐宋。边鸾是花鸟画独立成科的开拓者,创“折枝画法”,为唐代宫廷画家。《太平广记·边鸾传》中写道:“唐边鸾,京兆人。攻丹青,最长于花鸟折枝之妙,古所未有。……穷羽毛之变态,奋春华之芳丽。……近代折枝花,居其首也。”

边鸾所处的时代,鞍马题材的作品日渐沉寂,代之而起的是文人的啜茶名茗的人生体验,花鸟画题材应时兴起。边鸾在画法上追求描绘刻画花卉禽鸟的姿态神情,提倡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穷羽毛之变态,奋春华之芳丽”、“下笔轻利,善用色”,他的理论和画风,极大地影响着身边及后来的追随者,如梁广、于锡、刁光胤、周滉、滕昌佑、钟隐、黄筌、黄居寀、徐熙等等。据《宣和画谱》记载,袭用折枝构图画法的画家17位,一共收录62件作品;这些画家中很多都是画葡萄的高手。由于时代的变迁,唐代很多以葡萄入画的作品都未能流传下来,甚至《宣和画谱》中明确记载边鸾的《牡丹孔雀图》及《牡丹图》也无处可寻,致使我们无法欣赏其艺术的本来面目,不过从唐代传下来的大量铜镜中,我们可窥见当时葡萄画法的一些概况和风貌,如《葡萄瑞兽铜镜》、《葡萄缠枝铜镜》。

下面这幅《葡萄草虫图》为宋代画家林椿的作品,葡萄和草虫画在一柄纨扇上,笔法利爽、设色典雅、刻画工细、构图严谨,是一幅难得一见的宋人遗作。林椿,南宋钱塘人,生卒年月不详,曾于宋孝宗时期任宫廷画家。这幅《葡萄草虫图》尺幅虽小,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极写生之妙,层层渲染”的绘画风格,为今人研究葡萄画法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在中国绘画史上,如果以画葡萄而论,温日观是一个不能不提之人。他为南宋末年僧人,法号子温,字仲言,居杭州玛瑙寺,诗、书、画皆精,被称为“墨葡萄第一人”。《农田余话》中记载:“古人无画(墨)葡萄者,吴僧温日观夜于月下视葡萄影,有悟,出新意,似飞白书体为之。”下面这幅《葡萄图轴》便是他墨葡萄画法的代表作。葡萄的老干新藤皆以草书笔法挥写而成,或浓或淡,或轻或重,视物而变;有时中锋含蓄,有时又侧锋飞白,随意为之,腕力雄厚、笔法矫健;葡萄及葡萄叶皆以浓淡墨点厾而成,准确地印证了《农田余话》的有关描述;画上所钤“芬托利华”一印,为温日观传世作品中的一杖重要印记,的确可视为其画葡萄的传世精品!

从明清至民国以葡萄入画的风气有增无减,涌现出一大批画葡萄的高手,将传统优秀的绘画技法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

三、源于画家对社会生活的衷心热爱

苏葆桢是我国著名花鸟画家,1916年出生于江苏省宿迁市,自幼受父亲的影响而热爱绘画艺术。1939年考入重庆中央大学艺术系,受徐悲鸿、张书旂、傅抱石、陈之佛等大家的教诲,艺术上获得很大的进步。1950年8月在重庆北磅女师任教。1956年应聘到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担任花鸟画讲师,他十分热爱自己的职业,亲自编写教学教材,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外,他还创作了大量反映生活的作品,如《葡萄丰收》、《夹竹双鸡图》、《四川名胜》、《雨过天晴》、《葡萄图》等作品,有的由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有的参加全国及省市级展览,获得观众的一致称赞。

他在教学中经常强调:“学好国画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写生训练。”他自己也以热爱生活、熟悉生活为提高艺术创作的唯一途径。有一次四川省美协调集全省骨干力量到成都进行创作,苏葆桢也是其中之一,他接到通知的第二天就赶到沙河堡的乡下深入生活去了。他创作歌颂农村丰收景象作品中的萝卜、白菜、葡萄、瓜果、芙蓉、牡丹、荷花、桂花、百合、莲藕,无一不是他速写本上的素材,作品中所蕴含的主题也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和理想的表达。他一生平易近人、重德向善,不以绝俗循世的态度抒发个人情感,而以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热爱艺术、奋发向上的态度对待人生。

徐无闻先生在《苏葆桢画集序》中写道:“他对生活始终抱乐观的态度,即使经历坎坷,仍然紧握画笔,执着于艺术的追求。画如其人,在他的作品里,没有怪僻荒诞,没有灰暗阴冷,他笔下的一切花鸟,组成一个爽朗清新、富丽和谐的世界,给人们以甜美的慰籍。”这段文字可以说是对苏葆桢先生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只有热爱社会生活的人,才能画出如此清新雅致、朝气蓬勃的艺术作品!

四、源于画家对葡萄画法的探索创新

苏葆桢先生的一生是刻苦耐劳的一生,同时在艺术道路上也是探索创新的一生。为了画好画,他省吃俭用,把省下的钱寄到上海去邮购字帖、画册等学习资料。朋友和亲友家的古画,只要他知道消息,都要去借来认真地临摹学习。他家在乡下有几亩田地,每到收获季节他便去帮忙,借以对瓜果葡萄、蔬菜进行观察写生。

在他一生的艺术实践中,徐悲鸿、张书旂、陈之佛、傅抱石等大家的教诲使他受益匪浅,大师们的一言一行,对苏葆桢来说是其一生的艺术财富。例如张书旂的花鸟画技法,便是他心摹手追的范本,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苏葆桢的艺术风格其实是在继承发扬张书旂粉彩画法的基础上,融入任伯年及西画的色彩而形成的。

在艺术传统的学习上,他始终贯彻徐悲鸿重写生的教导,对古法或守之或继之,或改之或增之或融之的创新原则。苏葆桢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研究彩墨葡萄的画法,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历尽艰辛,终于在这一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他画葡萄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果多叶少”。古人画葡萄,如温日观、徐渭、吴昌硕等人,都是以草书笔意画藤蔓枝叶,笔走龙蛇以抒发心中慷慨激昂的情绪,却很少关注葡萄果实;苏葆桢却反其道而行之,很少画藤蔓枝叶,将注意力集中在丰硕的果实上,回归了葡萄文化中多子多福、吉祥喜庆的本质,这一点是他学古而不泥古的具体体现。这幅《硕果丰盈》彩墨葡萄作品,便是他艺术创新实践的结晶。画面中一篮葡萄色彩艳丽,黄如琥珀、绿似翡翠、红像玛瑙、紫如水晶、黑似墨玉,粒粒饱满、珠圆玉润。

画法上,他以极淡的黄色画黄葡萄,或加橙或加绿,使一串黄葡萄中出现色彩的冷暖对比,同时也描绘刻画了葡萄熟、未熟与熟透的自然属性,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然后沿用此法画红葡萄,红葡萄色彩采取偏黄或偏紫的对比,并在其后衬一串紫葡萄,这样红葡萄就越显晶莹。为了加强葡萄色彩上的对比,他在篮外画了三串黑葡萄,两串颜色偏深,一串颜色偏淡,使其在衬托彩色葡萄的同时,自己也形成对比和反差,这便是苏葆桢先生在用色用墨上的精明之处。黑葡萄以笔蘸淡墨、笔尖蘸浓墨,两笔回抱写成,写时他将笔根尽量压到底,利用笔上自然形成的浓淡来表现葡萄的立体效果,这便是他在用笔上的精细之处。画藤篮时,他笔蘸浓淡墨,以篆书笔意写之,写时尽量将笔上的墨用尽,使藤篮纹理上出现枯笔,以表现篮的质感;同时让人体会浓、淡、干、湿、枯的笔墨韵味,这是他在用笔用墨上的精到之处。最后在画的左下角题字落款、钤印,一幅令人垂涎欲滴、情趣盎然的彩墨葡萄就画完了。

纵观苏葆桢的彩墨葡萄,大多数的题字都离不开“硕果”、“丰收”、“累累”、“丰盈”这几个字,有些人认为单调,其实这正反映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葡萄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他笔下的每一架葡萄,每一筐葡萄,甚至每一串葡萄,都来自于生活,来自四川农村,所以他画的葡萄总是那么晶莹剔透、乡情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