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字画百科 > 书法家为什么都很看重书法的线质?记住这几个方法,提升线条的质感?

书法家为什么都很看重书法的线质?记住这几个方法,提升线条的质感?

更新时间:2022-03-01 文章来源:集雅斋 文章作者:集雅斋 点击次数:1700

关于书法的线条问题,现在也存在着一些争议,有许多人认为,书法哪里有线条一说,从古到今,它只是叫点画。而当代一些书法家却认为,书法是书写的艺术,而书写就是在察看点画(线条)质量,只有有了高质量的书法线条,书法才有可能是好的,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法的线条质量决定了作品的好坏,其字形根本可以不作考虑。

王羲之曾说:“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能尽其妙者,事事皆然。”这里,王羲之说,书法的意趣,来自于点画,而有些点画所表现出来的意趣,会让人妙不可言的,也是言语所不能表达的。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也说:“草以使转为形质,以点画为性情。”意为,草书的形质在使转之上,而点画则能表达出人的性情。可见古人对书法这一基本单元的重视程度。

如果按照线条来衡量书法好坏的标准,那么,古人也是在点画(线条)中来说明它的质感及意趣形态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当代书法家对书法线条的质感认知与古人是站在同一看法基础之上的。当代一些书法大赛中,许多评委也都把书法的线条及其质感放在了第一位,而并不是它的字形。

什么是书法的线质?

古人从一开始就很重视书法的线质,它们在对书法线质的认识是从它的内在本质说起的,也是和人与动物的生命运动联系起来看待的。汉代书法家卫瓘就说过:“我得伯英之筋,恒得其骨,靖得其肉。”他说自己学习书法,得到了张芝的筋,他的儿子卫恒学到了其骨,而索靖得到了肉。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把书法中的点画看作是人或动物的筋、骨、肉,只有这些达到了,书法才会有坚强的生命力。

当代书法家也对书法中的线条有新的认识,他们普遍认为,书法线条的好坏,还取决于它的质感。当代书法理论家邱振中在他所著的《书法的形态与阐述》中说到:“线条是构成书法艺术形式的唯一手段。只有当线条获得足够的表现力时,它才能上升为艺术。”可见当代书法家们对书法艺术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当然,当代书法家把书法是作为艺术来看待的。不管是书法也好,还是艺术也好,线条始终是衡量书法好坏的一个唯一标准。

好的线质应当具备什么条件?

从书法线质的概念来看,好的线质应当具备以下条件:筋、骨、肉以及表现力。筋,是书法中的精气神,它是线条在运动中所产生的气脉,是推动书法生命的活力因子。王羲之在《题笔阵图后》中说到:“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可见书法的筋脉是指它的气脉所在。正如人体一样,筋脉好了,人就有了活力。在书法中,筋脉也具有弹性、韧性。这正是书法线质的内在要求。

骨,原是指人或动物身体中的骨骼,古人在对书法研究中引用到点画之中,用来形容书法的骨力。如唐代书法家张怀瓘的《书断》中记载:“韦诞云: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笔画微瘦。惟刘氏之法,书体甚浓,结字工巧,时有不及。”这里的骨力,就是指书法中点画的力量感。由此可见,我们在说书法点画的力量感时,都是说它的骨力。

肉,可以联想人体上的肉来感同书法的点画,对一个人体质评价时,常常会说,人家的肉感有弹性,光滑,身体一定很好。而那些灰暗、有皮肤病的,说明身体一定是出了问题的。书法中的肉,是点画是否光滑,是否表现出它的丰腴之感,如此一来,就是好的点画。

当然,我们在审视书法点画的质感时,并不是单纯地用一个方面来考察它,而是要结合起来看整体,也就是说,书法中的筋骨肉是相互依存的。如果从艺术性的角度来看的话,它还是要有“足够的表现力的”。这要根据所要表现的艺术手法来决定它的“表现力”。例如我们要表达作品的苍茫感,就尽量多使用线的骨感,而筋和肉则要少一些。等等。

如何实现书法线条的质感?

书法线条的质感既然来自于筋骨肉,那么,如何才能让书法表现力更为显著?这是学习书法的人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元代书法家陈绎曾说,“字之筋,笔锋是也。”这句话虽然说得简单,但它是很明确的。笔画在书写时,它的筋来自于笔锋的。笔锋是毛笔笔尖最中间的部分,筋有筋法,在书写时,一般是最尖的部分所行走的路线,它就是点画中的筋力,是气脉所在。所以,许多书法家在作字时,都很重视中锋用笔,其目的就是要表现点画线条的筋力。

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里提出了一个骨力产生的条件,那就是“笔力”。何为笔力?《晋书王献之传》中曰:“时议者以为羲之草隶,江左中朝莫有及者。献之骨力远不及父,而颇有媚趣。”这里说的骨力就是指王羲之的笔力可强于王献之的,是技法水平中的书写力。因此,解决骨力的问题就要立足于对古人书法的再学习、再研究、再练习之上。

如果把一根线条的组成看成是三个部分的话,即筋骨肉,筋是最里边的、最中间的,紧接着是骨,而最外层的则是肉。由此看来,肉是毛笔的辅毫所产生的。米芾在研究书法时,以前人基础上,又提出了“锋势”的概念,它把辅毫所产生的轨迹细化到了每个笔毫之上,即“锋势备全”。这既要求点画要有形势、还要有锋势。这就为点画的肉指出了书写要求。血和肉是相互依存的,它们都与墨法有关。

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得出,书法中线条或点画的质感决定了书法作品的好坏,但质感又来自于筋骨肉的表现力。因此,在当代书法审美时,往往很注重书法的线条质量,而线条质量也决定了书法的风格及其表现方向。如:线条质厚时,书法就是古雅的、浑厚的,线条险绝时,书法风格就是苍茫、险峻的,这也是线质的意义所在。

如何提升书法的线条质量?

写字时是用毛笔所写,一方面除了书法的书写性以外,另一方面就是笔法的问题了。关于笔法,许多老师都谈的很多,让一些书法爱好者也是无从下手。更有一些老师把笔法谈得太过深奥,让人更是无所适从。其实,这些都是不利于书法的学习,更对提升线质帮助不大。下面用五个字来解释一下提升书法线质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实,就是要写字时要把笔画写实了,有些人可能会说,如果把字写实了,会不会出现死笔的问题,也有些人觉得,写实了如何表现虚的笔法。其实,这些考虑是太过单一。因为书法在书写过程中,可以混合运用各种笔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只有把笔用实了,才能做到万毫齐力。有时候,哪怕是一根很细的线,我们也能看出它的力度与韧劲,这是用笔的结果。

把字写实其实就是用笔的问题,在行笔中,如果想要表现细线,那就可以使用提笔行笔的方法,点画自然就细了,如果想表现粗线,就用按笔的方法即可。一些人为了表现墨色虚实的变化,还是要用到同样的方法,在笔头缺少墨色时,可以提或按行笔,虚实自然就表现出来了。

立,就是将毛笔的笔锋立起来,一些人把这个用笔方法叫作“立锋”。就是指毛笔在行笔过程中,笔尖是朝着纸面立起来的。为什么要立锋用笔?这个问题可以联系一下毛笔行笔写字在纸面留下痕迹的感受。当毛笔前行时,笔尖在纸面行走,并且呈弯曲状,而笔肚又在笔尖走过和位置上再画一次痕迹,这样一来,这个痕迹就会形成了一个立体感,当然,这个是用肉眼看不见,做了两次痕迹运动后,这个线质就会大大增强,这是其它笔法所不能形成的。

扎,就是指毛笔的笔锋扎进纸里,笔锋紧紧咬住纸面,即使是一根细线,这个原理可以想象一下“锥画沙”的感觉,当锥子在沙里行走时,最中间的尖已经把沙子划进了两边,而中间却留下了一道印迹,这个印迹是立体的、均匀的。书法线条质量的好坏也是如此,笔尖在纸里扎进去了,毛笔的辅毫在两边伴行,正如一道“筋”一样伴随着骨头走,筋骨相连,线质就有生命力了。

练,就是要多练习和正确练习。当一个人明白了书法练习的方法和要领以后,就要多加练习,通过练习,体会提升线质的能力和水平。但是,练习并不是盲目地拿起古人字帖就去照着练习,而是要练习正确的方法。这里推荐了个提升线质和用笔方法的字帖,它就是李斯的《峄山碑》,是小篆书体,极其有利于用笔的学习。

思,就是思考。学习书法贵在人的悟性,而思考是最能让人产生出悟性的。悟性能让人举一反三,最能提升创造力。在思考过程中,既要与古人“对话”,还要和今人交流,古人书法是基础,是根本,而今人书法却在其它方面也有可以借鉴的地方,作品的形式、用笔、用墨、章法等,都可以为自己在创作时提供借鉴作用,尤其是今人在线质方面有许多表现方法,经常思考、对时,可以让自己的眼界更加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