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河南美协 刘中芬四尺人物画作品《品茶图》
- ¥960.00¥3600.00

- 赵春华三尺竖幅人物画《扇在手中 摇起有风 谁人想借 等到立冬》
- ¥960.00¥3600.00

- 实力派画家阳瑞萍四尺斗方人物画作品《静心》
- ¥980.00¥3200.00

- 【询价】典藏之作 冯之茵六尺竖幅花鸟画《农家院》
- ¥0.00¥0.00

- 【议价】陈尝石四尺横幅山水画作品《岚翠满山》
- ¥0.00¥0.00

- 莫桂明三尺横幅水墨漓江山水画《家家都在画屏中》
- ¥1280.00¥1536.00

- 蓝国强四尺山水作品《峡江秋韵图》
- ¥2600.00¥7900.00

- 中书协理事 何昌贵新品力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4200.00¥8000.00

傅山学了赵孟頫书法,为何还指责赵孟頫
傅山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和国学家,别称为傅青主、傅鼎臣,笔名及号有石头、石首人、石老人等多达几十个,可谓是书画界最多的一个。在哲学、文化、书法、绘画、医术、武术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建树,是当时很有名气的人物。
就书法而言,傅山初誉为清初"第一写家",他的书法初学赵孟頫、董其昌,后又追学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璐等人,深入书法后,加上当时时政的影响,对颜真卿的气节的崇拜,又追摹其书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篆隶、楷书、行草书等方面都有精专,是明清时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
人们在衡量一个人书法水平的时候,总是认为古人都是很厉害的。对于古人的古人来说,他们也是这样衡量的。明清时期的书法家傅山当时在学习书法时,不仅学习魏晋书法,也学习元明时代的书法名家的作品,例如他学习元代赵子昂、明代的董其昌书法以后,去认为,上述二人的书法太过浅薄,一学就会,不值得去学。他是这样说的:
这个意思很好理解,他说自己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就按照先世所传的方法学习东晋和唐人楷书,只要是有的范本都去临摹,但再怎么写就是写得不像。偶尔得到了赵子昂和董其昌的墨宝,喜欢他们的圆转流丽,临写了几遍以后就几乎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傅山的这几句话中,说到了几层意思:一是他们学习书法都是以前人的法帖为师法对象,而且他的起点就在于晋人和唐人的楷书。二是学习书法所要取法的时代问题。他认为,人们学习书法越是时代久远的,就越很难学到手,反而,时代越近的则是很容易学习。这两层意思只是从文字的表面去理解的。但这并非傅山的本意,他其实是想说,学习书法,就要去学人的品质,如果品质端正了,书法就更难去学,相反,没有气节的人的书法是很容易学得的。
傅山认为,学习正人君子的书法是很难接近真相的,如颜真卿就是一位正人君子,他的书法学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尤其是他的气概是很难模仿到位的。反而,赵子昂丢失了气节,由南宋入元,身仕二朝,就没有像颜真卿那样的英雄气概和刚正不阿的精神气骨了。由此可以说,赵子昂的书法学起来也是很容易的。
其实,傅山用这个例子说明了一点,也就是他后来提出的“四宁四毋”的著名书法理论。这“四宁四毋”的总体意思是: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当然,我们不能不否认傅山在书法理论上的建树和他对时人书法现象的直接抨击、针砭时弊。因为在当时,人们学习书法都过于正统保守,一味地模仿赵子昂和董其昌的书法,并没有新的突破,这时傅山就站出来告诫他的学生们不要像他人那样去做。
傅山的“四宁四毋”在书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成为后世学习书法所要遵循的主要思想。但傅山的这个理论,并不是他直接提出的新思想,而是承接着前人对书法的看法以后,由他再针对时代特征所总结出来的。北宋书法家黄庭坚就曾提出了“拙多于巧”,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说:“故不得中行,与其工也宁拙,与其钝也宁速。然极须陶洗俗姿,则妙处自见也。”等等,这些说法,其实正是打破人们学习书法时的一结惯性做法,只有这样恰恰才能“自得妙处”。
关于傅山的“四宁四毋”,并不是它本身意义上的那个意思,如:拙、丑、支离好像是以为傅山在追求这种书风,这个理解自然是不恰当的。真正的意思是,傅山也是一位道学家,他追随老子的道家思想,“大巧若拙”,就是拙到了极致以后,就是最为巧妙的。这里傅山正是追求“大造化、大境界”的率真思想,如,不是外表上的好看,而是真实、真率的内在之美,是符合道家思想的。
要了解傅山的书法思想,就要真正了解他的人生境遇。他所处的时代,也同赵子昂一样,是朝代更替的年代,但傅山则不像赵子昂一样,选择了投降与背叛,而是像颜真卿一样有刚正不阿、宁死不屈的气节和英雄气概,从这一点上来说,傅山是看不起赵子昂和他的书法的。他的总体意思是,学习书法要先去做人,尔后才是书法,也即:人奇字自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