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美协会员张京城四尺竖幅人物画《三逸访南国》
- ¥5600.00¥9000.00

- 刘俊京四尺横幅书法作品行书《池上早夏》
- ¥6000.00¥12800.00

- 名家字画 许建军四尺竖幅书法四条屏《秋聲赋》
- ¥4200.00¥15000.00

- 书房挂画 杨科云诗词书法《陋室铭》
- ¥2200.00¥4900.00

- 中书协理事 何昌贵新品力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4900.00¥9000.00

- 中美协会员 曹来宾新品力作经典山水画《诗意秋水静》
- ¥5600.00¥9800.00

- 中美协会员王本杰写意山水画《红树醉秋》
- ¥3600.00¥19800.00

- 青绿山水画 齐伟家新品六尺横幅山水画《无尘之云好栖身》
- ¥2800.00¥12000.00

“笔锋不到位”是书法笔力软弱之核心原因,重视此理,定有斩获
书法的学习和创作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难在用笔用墨,又难在笔力遒劲雄强,对书法的学习有一定经验的朋友是深有体会的。许多未得笔法要领之人,其笔墨线条总是给人一种软绵绵的感觉,毫无内在之精气神。最关键的原因在于他们在书写的时候,其笔锋是不到位的。本文就此问题展开简单讨论,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多多批评指正!
一、什么叫“笔锋不到位”?
何为“笔锋不到位”?
书法中所谓的“笔锋不到位”是指书家在书写过程中,笔锋往往未行走到笔画的末尾,就仓促收笔,以笔腹或笔根涂抹而成。
这种行笔往往出现在初学者身上,还有就是未得笔法要领或临帖过少的江湖书法大师身上,他们的行笔往往是“笔锋不到位”的。
二、什么原因引起“笔锋不到位”从而导致软绵绵的笔画线条?
1、临帖过少或不深入是产生“笔锋不到位”的主要原因。
许多初学者以及江湖书法大师,往往临帖不到位,或者不够深入。他们所书写的笔墨线条一般都是软绵绵的,让人看了极不舒服,毫无内涵。
历代书家,他们的书法作品为何让人看起来是有一种不可言说的生命力?为什么让人越看越有味道,会叫人让人爱不释手?原因在于他们的日常苦练,张芝和王羲之的“池水尽墨”、怀素的“蕉叶练字”、赵孟頫和文征明的“日书万字”等等。这些历代书家,他们对古帖的深入研究和大量练习是导致他们笔力遒劲的根本原因。
2、不会选取适合自己的“古帖”,往往导致书写“笔锋不到位”。
也有许多练习了很多年书法的朋友,写出来的作品同样还是软绵绵的,让人提不起精神。他们所临习的帖堆积如山,不管什么帖,拿过来就临,他们认为只要是古人的帖,一定是可以学习的。殊不知,古帖也是分层次的,并不是所有的法帖都适合你学习的。选择不当,浪费时间不说,有的帖还会让你误入歧途,从而导致“笔锋不到位”。
三、如何克服“笔锋不到位”?
1、加强临池训练,深入研究古人“锋端神妙”。
要想让自己的笔力强健,大量的临池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没有量变何来质变?但是,不能盲目地瞎练,要有计划、有目的的临习。如在半年内,心无旁骛的专门临习王羲之的手札;或一年内专门临习孙过庭的《书谱》等等。在临习的过程中,要深入研究古人的笔锋是如何行走的。特别是起笔和收笔要重点观察,同时要结合自己书写的东西与古帖反复比较,多次进行,不断改正自己书写的用笔,直到闭上眼睛就能写出跟古帖差不多的时候,就可以换一本帖了。
2、加强“背临”是克服“笔锋不到位”的利器。
临帖不是让你照抄古人法帖,一味地依葫芦画瓢真没什么用,效果极差,很难学到古人的笔法精髓的。要想真正脱帖进入自由创作的境界,就要加强背临,哪怕刚开始与古帖相差甚远,也没什么关系。久而久之,你就会真正体会到背临给你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四、结语。
总而言之,书法行笔过程中的“笔锋不到位”是每一位书法人士都会面临的问题,也是必经之阶段。没有哪一位书法大家一开始就把笔画写得十全十美,笔笔到位的。只有平时加强对古帖的临池训练,同时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最后你的笔力定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