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当代展览山水画为何不耐看?“构成意识”泛滥是主因

当代展览山水画为何不耐看?“构成意识”泛滥是主因

更新时间:2020-12-31 文章来源:集雅斋 文章作者:集雅斋 点击次数:1644

去过美术展厅的朋友都有这样的一种感觉,里面上百幅的山水画作品,千人一面,都是同一个面孔,看过几分钟就会乏味,经不起细看。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跟美术教育体制及掌握评审话语权的专家评委有关。还有最关键的一点,跟画家的当代西画 “构成意识”关系极大。本文旨在探寻展览山水画为何不耐看的深层次原因,将当代画家的“构成意识”进行深入探讨,为后学人士创作借鉴。

余静最新创作青绿国画《云消门外千山绿》 

一、何为“构成意识”?

所谓的“构成意识”,是西方绘画的一种叫法,中国绘画没有这种说法。这种“构成意识”一般是指西方绘画普遍遵循的一种构图规律或美学法则,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在美学观念中指出了这种美学法则,那就是秩序、匀称、韵律等。

只要接触过西方绘画教育的人,一般都学过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等,这些构成原则与中国山水画所强调的位置经营同出一辙,大同小异的。只不过西方绘画倾向于用理性的角度来阐释,而中国绘画主要讲究内在心源的感性认识和体验。

“构成意识”本身也无所谓的对与错,不管怎样,在山水画创作上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只不过在创作构思的时候,不能过于依赖所谓的“构成”。如果一位山水画家,内在修养及笔墨功夫不到家,完全依赖“构成”,那么他们创作出来的山水画就会不耐看,没有内涵。

曹来宾六尺横幅山水画《画意远山明》 

二、当代山水画的“构成意识”泛滥成灾,是导致其作品不耐看的根本原因。

当代山水画创作,大部分都是宏幅巨制,这都是为了满足展览的视觉效果,画太小显不出气势,很难被评委选上。

但就是这种展览山水画,往往导致画家挖空心思对作品进行设计制作,先用碳笔反复构思定位,直到满意在根据画面留下的碳笔痕迹进行填描。一幅这样的“巨作”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有的甚至几个月才完成一幅作品。这样的作品,往往过于注重画面的形式,而忽略了山水画的核心,那就是以笔墨来写心畅神的主旨。

这种过于依赖“构成意识”来进行创作的画家,他们往往就会被画面的物象限制得死死的,每落一笔都得小心翼翼,生怕山石或林木的比例失调了。如果不小心画多了一棵树或一块山石,他们或许就会在原来的基础上试图以更浓的墨色来掩盖,或者干脆推倒重来。这样的创作方式,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非常不错,诸如画面上的林木山石比例恰到好处,也非常均衡对称,但就是经不起细看,笔力显得非常柔弱,线条干巴巴,毫无生气,根本谈不上气韵生动。这种只注重外在形式的、用西画的方法来创作的山水画,与古人强调的写心畅神的宗旨相去甚远,可以说是完全背离的。

李树林六尺横幅山水画《溪谷清音》

三、结语。

总而言之,当代展览山水画不耐看的主要原因是西方“构成意识”的泛滥。真正有志于山水画的人士,千万要擦亮眼睛,对西方的绘画理念不能盲从,要有自己的主见,要多提高自己的内在人文修养。到真正创作的时候,才会得心应手,一气呵成,不会被外在的物象所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