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美协会员张京城四尺竖幅人物画《三逸访南国》
- ¥5600.00¥9000.00

- 刘俊京四尺横幅书法作品行书《池上早夏》
- ¥6000.00¥12800.00

- 名家字画 许建军四尺竖幅书法四条屏《秋聲赋》
- ¥4200.00¥15000.00

- 书房挂画 杨科云诗词书法《陋室铭》
- ¥2200.00¥4900.00

- 中书协理事 何昌贵新品力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4900.00¥9000.00

- 中美协会员 曹来宾新品力作经典山水画《诗意秋水静》
- ¥5600.00¥9800.00

- 中美协会员王本杰写意山水画《红树醉秋》
- ¥3600.00¥19800.00

- 青绿山水画 齐伟家新品六尺横幅山水画《无尘之云好栖身》
- ¥2800.00¥12000.00

当代展览山水画为何不耐看?“构成意识”泛滥是主因
去过美术展厅的朋友都有这样的一种感觉,里面上百幅的山水画作品,千人一面,都是同一个面孔,看过几分钟就会乏味,经不起细看。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跟美术教育体制及掌握评审话语权的专家评委有关。还有最关键的一点,跟画家的当代西画 “构成意识”关系极大。本文旨在探寻展览山水画为何不耐看的深层次原因,将当代画家的“构成意识”进行深入探讨,为后学人士创作借鉴。
一、何为“构成意识”?
所谓的“构成意识”,是西方绘画的一种叫法,中国绘画没有这种说法。这种“构成意识”一般是指西方绘画普遍遵循的一种构图规律或美学法则,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在美学观念中指出了这种美学法则,那就是秩序、匀称、韵律等。
只要接触过西方绘画教育的人,一般都学过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等,这些构成原则与中国山水画所强调的位置经营同出一辙,大同小异的。只不过西方绘画倾向于用理性的角度来阐释,而中国绘画主要讲究内在心源的感性认识和体验。
“构成意识”本身也无所谓的对与错,不管怎样,在山水画创作上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只不过在创作构思的时候,不能过于依赖所谓的“构成”。如果一位山水画家,内在修养及笔墨功夫不到家,完全依赖“构成”,那么他们创作出来的山水画就会不耐看,没有内涵。
二、当代山水画的“构成意识”泛滥成灾,是导致其作品不耐看的根本原因。
当代山水画创作,大部分都是宏幅巨制,这都是为了满足展览的视觉效果,画太小显不出气势,很难被评委选上。
但就是这种展览山水画,往往导致画家挖空心思对作品进行设计制作,先用碳笔反复构思定位,直到满意在根据画面留下的碳笔痕迹进行填描。一幅这样的“巨作”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有的甚至几个月才完成一幅作品。这样的作品,往往过于注重画面的形式,而忽略了山水画的核心,那就是以笔墨来写心畅神的主旨。
这种过于依赖“构成意识”来进行创作的画家,他们往往就会被画面的物象限制得死死的,每落一笔都得小心翼翼,生怕山石或林木的比例失调了。如果不小心画多了一棵树或一块山石,他们或许就会在原来的基础上试图以更浓的墨色来掩盖,或者干脆推倒重来。这样的创作方式,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非常不错,诸如画面上的林木山石比例恰到好处,也非常均衡对称,但就是经不起细看,笔力显得非常柔弱,线条干巴巴,毫无生气,根本谈不上气韵生动。这种只注重外在形式的、用西画的方法来创作的山水画,与古人强调的写心畅神的宗旨相去甚远,可以说是完全背离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当代展览山水画不耐看的主要原因是西方“构成意识”的泛滥。真正有志于山水画的人士,千万要擦亮眼睛,对西方的绘画理念不能盲从,要有自己的主见,要多提高自己的内在人文修养。到真正创作的时候,才会得心应手,一气呵成,不会被外在的物象所限制。